首頁>科學>

PS1/22刊發ANNE-MARIE SLAUGHTER和EMILY LAWRENCE的文章,主張美國和中國必須在太空合作。指出,儘管美國和中國可能在許多問題上仍會存在分歧,但是,喬-拜登總統的政府也必須認識到,在這些領域開展合作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流行病和氣候變化等全球威脅,是一些明顯的例子;為太空商業活動制定規範則是另一個例子。作者Slaughter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2009-11年),是智庫"新美國"的執行長,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名譽教授; LAWRENCE是阿斯彭研究所阿斯彭戰略小組的研究員。

美國和中國應該在太空領域進行合作。雖然,美國不能再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太空優勢,但它仍然是主導者,而中國的太空能力正在快速增長。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都將從一套明確的太空探索和商業化規則中受益。

中國在2019年創造了歷史,成為第一個在月球遠端投放登陸探測器的國家。它之後繼續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最近一次是它的嫦娥五號任務,取回了月球樣本。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也積極關注太空,宣佈美國將在2024年前讓宇航員重返月球,併成立了太空部隊,作為美國軍隊的最新分支。

下一階段的太空競爭,將是在月球上建立一個採礦基地。月球採礦很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月球表面的冰可以轉化為氫氣和氧氣,並用作火箭燃料,這對深空任務至關重要。第二個原因是離家比較近:月球表面含有高價值的稀土金屬,這些稀土金屬可以用於手機、電池和軍事裝備等技術。中國目前生產的稀土金屬約佔世界稀土金屬產量的90%,這使中國在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透過從月球上採購這些金屬,各國可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從歷史上看,1967年聯合國《外層空間條約》(OST)第二條規定,外層空間不得由國家透過主權要求、使用或佔領,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侵佔。採礦和對太空物體的任何其他權利要求,條約上都被認為受到禁止。

這一條約是當時兩大航天強國美國和蘇聯合作的結果。儘管他們之間存在競爭,但是,他們還是建立了一個防止軍事化的太空探索框架,並且鼓舞人心地將宇航員視為"人類的使者"。競爭激烈的太空競賽繼續進行,就像更大的冷戰一樣,但是,卻也有保護共同利益的規範。

1979年《聯合國月球協定》通過後,這一制度開始崩潰,該協定試圖將私人對空間資源的商業要求置於一個國際機構的管轄之下。然而,沒有一個主要航天大國批准這個協議,私人對空間提出主張的合法性仍然模糊不清。隨後,2015年,美國國會授予美國公民擁有自己在太空開採的任何材料的權利,為商業性太空探索打開了大門。

2020年10月,特朗普更進一步,啟動了《阿爾忒彌斯協議》,一個美國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義大利、日本、盧森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英國之間的一套雙邊協議,為未來的民用太空探索制定了原則。這些協定聲稱肯定《外層空間條約》,但卻實際上擴大了美國對商業空間法的解釋,規定採礦"本質上不構成條約第二條規定的國家主權主張"。

透過這些協定,美國和其他簽署國正在以雙邊方式,而且是一種可疑的方式,解釋一項國際條約,並試圖在沒有多邊協定的情況下確定未來的空間商業利益。在沒有國際標準的情況下,各國可能會為了獲得競爭優勢而進行競爭。不受管制的商業活動,可能會造成一系列問題,包括從危及航天器的軌道汙染到對具有科學價值的場所的生物汙染。

此外,《阿爾忒彌斯協議》還刻意繞開聯合國,以避免必須將中國納入其中的結果,從而在需要合作應對共同挑戰的關鍵時候,破壞了國際空間關係。中國曆來被排除在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秩序之外。它不是國際空間站專案的合作伙伴,美國的一項立法規定自2011年起限制了NASA與中國在太空合作的許可權。

如果說美國在冷戰期間成功地與蘇聯在太空政策上進行了協調,那麼,現在它同樣可以找到與中國合作的方式。兩國很可能在許多問題上仍會存在分歧,包括貿易、網路安全、網際網路治理、民主和人權。但是,喬-拜登總統的政府也必須認識到那些合作符合美國最大利益的領域。流行病和氣候變化等全球威脅,都是明顯的例子;為太空商業活動制定規範也是另一個例子。

作為第一步,新政府應該與特朗普的協議保持距離,而在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內尋求新的路線。拜登可以透過努力建立一個與所有相關方談判的多邊框架,在保護共同利益領域的同時,給予國際公認的商業機會,從而恢復美國的一些全球合法性。

鑑於中美關係正處於幾十年來的最低點,這肯定不會是一項容易的任務。但是,另一種選擇卻會帶來更加黯淡的前景。如果沒有一個包括所有主要航天國家的國際框架,月球就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西部荒野。在一個沒有給予中國應有地位的太空秩序中,中國也就太可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夥伴。孤立中國甚至可能導致與美國爭奪月球南極的黃金地產的領土衝突,因為,月球南極被認為有珍貴的冰庫。

太空探索的奇蹟曾經激發過敵對的大國為了人類的利益而一度合作。在美國和中國的有效領導下,它同樣可以而且也再次發生。

16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時空的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