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量子力學說物質只有在觀察他的時候才存在,觀察者自身的結構特質決定了物質的展現。世界從絕對存在來說只有基礎元素本身,然而我們所見的世界卻是五彩繽紛,萬物都是由基礎元素組成的,但是基礎元素的存在無法顯現,顯現是對被觀察者造成的感知結構的層次化的運動,我們所觀察到的並非是客觀本體,而全部是一種相對於感知本體的結構關係。

不同的意識主體所能看到的世界的範圍不同,決定事物顯現的是感知者本身存在的屬性,所有的顯現必須在感知結構的內在層次運動範圍之內。聲音是聲波造成耳膜產生相應的振幅與頻率而激發的電訊號,光線是眼睛感光層接收到的光波而激發的電訊號,觸感是物質分子對手的壓力而產生的電訊號,最後這些的電訊號被頭腦按照他的喜好層次化組合形成了我們對物質的基本感知。當然我們也可以用機器來探測物質,用雷達探測物質顯現是均勻電波中的相對特異點,用紅外攝像顯現的是物質的溫度梯度關係。

顯現是客體造成的感知本體的層次化運動,月亮的資訊何其龐大,但是用眼睛去感知它,就是天空中的一塊明亮的圓盤。靠近它或者使用儀器去感知它那麼它的資訊量就會擴大。因而月亮的顯現實質就是其造成的感知本體的運動結構層次。眼睛能看見東西,源自於眼睛的感光性,將光訊號轉換成各種結構的電訊號,電訊號在大腦感受單元上擾動產生物質的影像,因而物質對於人類的顯現是大腦各種感受單元的擾動的共同結果,而不同層次的擾動結構本質上只是不同的數學結構關係。

對於人類來說,眼中所見的世界就像是一幅立體多層次感知共同造就的畫,畫中的每個形象全都是在心靈的感知結構中先畫好了框架才顯現於外的。作畫者本身也是畫的一部分,而出現在立體畫面另一個視角中,這種相對關係的變換與呈現是無窮無盡的。

感知屬性與感知範圍

眼睛不能用來聽聲音,這是由眼睛的結構層次已確定了,而信念也決定了其顯現的空間,信念給外界的資訊著色造型,致使部分內容從整體中凸顯出來。例如覺得自己是個很差勁的人,這個信念有著其特定的感知結構,這個結構被過去某些反覆出現的事件給相互強化。當個人在某段時間內心懷這種信念時,所有進入身心的資料都被經過篩選,留下來的資訊就可以構建出與信念相符的感知結構,身體感知系統所接受的資料或事件就大半被忽略或被扭曲成剛好適合該信念的想法。該信念把你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導向一個方向,同時這個信念也成為一種屏障,把你不能接受的資料丟到一邊,因此個人沒有看見、或忽略衝著他而來的微笑或鼓勵。而在那些時日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會在那種心態下被詮釋 然後該信念又透過自己的身體透過手勢、表情、聲調、語言把自己的預設意識結構表現出來,整個的身體的運作結構都在預期挫折,在這種互動中資訊的顯現結構將越來越與信念恰和。

很多時候我們邏輯看起來都是完美無缺的,然而我接收到的資訊是經過我的知識結構加工後的產品,我們生存的物質空間有各種各樣的展現形式,我們的身體忠實的接收以它自身疊加度所能解讀的資訊,然而大部分資訊我們卻充耳不聞、目視不見。因為這些資訊沒有激起“我”的迴圈自證,因為“我”的區域性關注,大部分資訊被遮蔽掉了。不管是物質知識還是心理知識,在物質領域看起來牢不可破的物理知識也只能適用於特定的範圍並固化我們所能看到的範圍。

物理的定律顯現起初受制於身體的感知結構?後來隨著科學家使用工具和儀器,突破身體的感知限制之後,物理定律的描述範圍獲得了極大的擴充套件,但是不管怎麼樣物理知識的顯現始終在感知本體所允許的範圍之內,就連我們的意識本身也在影響物質的顯現,意識本身也在更高階的物理定律的範圍之內。

在文化生活領域裡,這個社會中物與類聚、人與群分,不同文化環境的人往往聽不懂別人到底在說什麼。我們所訴說的話語,被他人從中擷取與自身關注度相關的重點,重新組合成他人所理解的資訊,我們日常生活的應用軟體也在根據我們的習慣為我們推送資訊。我對外的所言所行實際繼續在表達一個資訊的結構範圍,這種迴圈自證使自我維持在一個資訊範圍內,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訴說著同種型別的事件,人的行為似乎總是在宣告一個主題,當然往往特異性的型別或者嚴重性的表達往往被顯現出來。

知曉的漏洞

如果意識不能發現自身正在收縮的事實,他會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整個事實,世界就是現在這個樣子。我們自認為我們有自由的思想,但實際上我們是在一個自由度不斷縮減的迷宮裡面,無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們自以為思想擴充套件了我們的自由度,擴充套件了我們的能力,但實際上是我們縮小了我們的眼界,在這個縮小的資訊空間裡我的確被越來越完美的證明了。然而在資訊環境出現變化時我們思想的結構似乎會被挑戰,我們要麼意識到自身思想的侷限,要麼繼續思想的努力似的環境的資訊更符合思想的結構。

在不但固化的認知結構中,新的知曉或見解並不是完全隨意的出現的,在意識內向收縮的運作過程中信念的發起只能來自於已有的意向、思想、信念的組合,因而你不可能產生明天太陽就會消失的信念,你也不會真的相信月亮明天就不在出現了。信念是一個不斷走向疊加的更為封閉的資訊空間,然後無視其它的所有可能性。隨著信念不但變得疊加,意識大大的縮小了自身的感知度與運作自由度,信念一層一層的收縮自己可以接受到的資訊空間,在預設信念固化結構之外存在著你所不知道的意識空間,它的廣闊超越所有思想的想象。

收縮的心智是遺漏的,強疊加度的信念不能再感知到比它更細微的資訊了,很多話語你聽而不聞,很多氣味你過而不查,很多美妙的感受不在屬於你,很多可能性的創造被你否定掉了。思想只關注某一特定型別的資訊,並認為這個空間就是所有的空間,也必定是他人的空間。思想必須是排外的,如果不排外思想本身就無法存在,很多時候信念會強大到封閉它所有與此信念不相容的外在與內在的資訊資料,這個時候你很難發現可以駁倒這個信念的資訊,這樣信念就獲得了穩定性。

我知道一些道理,但是一旦我知道,那麼我就必須拋棄其它的可能性,我就必須堅守我知道的那一點點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的我就猶如坐井觀天的青蛙,我不承認還有另一片天空,我努力的點綴我認定的這片藍天,我努力滿足我知道的一切,我們毫不猶豫的認定我才是最有道理的。

知曉造成的無知

收縮的心智由於需要強迫性的滿足自身的觀察基礎,對於他所不能感知的範圍他就表現出自私殘忍的特質,例如我們如果把動物只是當做“吃”的概念的一部分,那麼動物的其它特性就會慘遭忽視。對於他所知曉的範圍,他就在重複的為知曉自我驗證,我們對他人有過於深刻的印象,那麼我們彼此都在加強這個印象。

思想對於對固有空間的預設性執著,會造成思想無法適應於另外的資訊空間,思想的擁有者其外在的表現為能力的不足。我們對外界資訊的感知不足,導致我們用非常侷限的方式對待外物,我們不能尊重其所有的特性,例如最愛我們的父母也可能是對我們最自私的人。他們往往會為了證明自己狹小空間的正確而不顧及子女的感知需求。當一個觀察者的思想疊加度過強,只關注其中一部分資訊並保護這個資訊空間,這種保護資訊空間的行為會將交流物件作為自身認知構型的工具,因而交流物件在這個相對關係中就不在被整體性的尊重。

顯示器的顯示清晰度與他的畫素有關,而畫素就是它內在顯示顆粒的精細度,這就好比我們的心靈,心靈裡的思想裡面如果集結了太多的知曉連結,那麼他能夠完成的顯示就很粗糙或者完全變形。同樣一件事,有些人可以做的妙趣橫生,滴水不漏,然而另一些人卻總是重複又呆板,讓大多數人不滿意。思想過於複雜的心智,他必然很難重新構圖,因而他必須守著原來的作品,而無法適應新的挑戰。我們思想裡面的知曉結構越是複雜,我們的生活就會收縮到某一個環境中,做著日復一日重複的事情,而對於超越我心智顯示級別的事情敬而遠之。

10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塔里木盆地將被徹底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