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用了兩篇談了暗物質,接下來將再用二、三篇的篇幅來談一下與暗物質相關的暗能量與反物質。
1929年,愛德文·哈勃(Edwin Hubble,美國天文學家,星系天文學之父)發現距離我們遠處的星系,都在迅速地離我們而去。哈勃認為,這說明宇宙的空間正在擴大延伸。不過,當時的科學家相信,這樣的擴張會漸漸地慢下來,就像我們往空中丟擲一個物體,最終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返回地面一樣。因此,星系之間的引力也不例外,擴張最終應該會慢下來的,然後以某種形式達到平衡。
這聽上去很符合常識吧,不過,且慢。
上世紀的1994年,有兩個科學團隊(“超新星宇宙學計劃”和“高紅移超新星搜尋隊”)開始對宇宙的擴張速度進行測量研究。他們原本的計劃很簡單,從團隊的名字便可知曉,是想利用超新星測距的可行性,順帶驗證一下宇宙減速膨脹的猜想,即想觀測一下宇宙的擴張速度是否真的減慢下來。
到了1998年,兩個團隊的研究結果相繼出來了。使用超新星來測距確實可行,但是,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在正常情況下,實際測量的誤差會均勻分佈在理論距離附近,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然而,這兩個團隊觀察結果卻表明,幾乎全部觀測距離都要比理論距離要大,而且呈現出距離越遠,差距越大的現象。
這就首先說明了肯定不是測量誤差導致的,一定是理論模型出現了問題:超新星的實際觀測的距離,要比預計的位置更遙遠,而且實際觀測的亮度也比理論的預測要暗一些。也就是說,戲劇性的一幕來了,他們都發現宇宙的擴張速度非但沒有減慢,反而變得更快了!那些可觀測的星系,正以光速一般(甚至更快)地速度遠離我們。這就好似我們往空中丟擲的物體,從離開你手中的那一刻開始,越來越快地遠離,而再也回不到地面了……
後來,科學家經過反覆計算,算出了我們的宇宙在大概60億年前左右,從減速膨脹變為加速膨脹,這個結果和兩個團隊得出的資料相符合。於是,2011年,超新星宇宙學計劃團隊負責人索爾·珀爾馬特(Saul Perlmutter)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獎項,另一半獎項則由高紅移超新星搜尋隊團隊的兩位負責人布萊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與亞當·里斯(Adam Riess)共同獲得。
科學家不禁思索,這是為什麼呢?怎麼會發生如此奇怪的反常識現象,是什麼神祕的力量在推動著它們?而且在60億年前就開始起到主導作用,導致宇宙從減速膨脹變成了加速膨脹,推送著那些星系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呢?
1998年,美國理論宇宙學家邁克爾·特納(Michael Turner)根據暗物質的原理,突發靈感,給這種神祕的力量起了個名字叫Dark energy(暗能量)。
其實,說不定答案很可能早就在愛因斯坦多年前的一個想法之中了:我們都會習慣性的認為萬有引力只會把所有物質拉在一起,但在廣義相對論中,萬有引力也可以將物質推開。
那麼這種力是如何產生的呢?
根據愛因斯坦的計算,如果空間被一種無形的能量均勻佔據,就像是一團不可見的迷霧,那這團迷霧產生的力就是相斥的。至於這團迷霧均勻覆蓋在空間時,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相斥的力,就暫時先把它認為是兩者之間必然會產生的一種現象。
而這團迷霧與空間所產生的相斥的力,剛好可以解釋為什麼所有的星系都在快速遠離我們。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就是被科學家稱之為的“暗能量”,它導致了每個星系之間產生相互推力,把相互之間的星系越推越遠,以致我們所看到的宇宙的擴張速度正在不斷加速。
而當科學家試圖計算空間中需要多少暗能量,才可以導致宇宙的加速擴張時,他們得出的卻是一個難以置信、小得離奇的一串詭異的數值。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因為已經進行了無數次的驗算,科學家並沒有算錯。
那又如何來解釋這串奇怪的數字呢?科學家不由得想到了那個迄今既不能證實、又無法證偽的弦理論。我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也介紹過了,弦理論因為其額外空間維度的候選形態多達數萬億個,以致遇到了極大的障礙,一時無法繼續深入研究下去。不過,有些科學家並沒有放棄,他們想到這個現象是否可以與多元宇宙論結合起來(多元宇宙或平行宇宙,我在之前的專欄文章中也已經介紹過了)。
根據目前的觀測,暗能量佔據了宇宙總物能的68.3%左右,暗物質佔據了26.8%,而其它所有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普通物質僅佔剩餘的4.9%左右。也就是說,宇宙的絕大部分對於我們而言,都還是未知的。對於暗能量,目前科學家僅得出二點結論:
一、暗能量應該是均勻分佈的,它們在大尺度上不結團。這點不同於普通的物質,如果普通物質不結團的話,那就沒有日月星辰了。因此,科學家懷疑這和真空有關,因為人類理解只有真空是均勻分佈的;
二、普通物質會有引力,而暗能量提供(排)斥力(或稱反引力,負引力),更準確地來說它們具有“負壓強”,這和普通物質就更不一樣了。按照相對論,這種負壓強在長距離而言,類似一種反引力。顯然我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更想象不到負壓強。但是,暗能量必須具備這個特點,才能提供和引力相抗衡的斥力。
那麼,暗能量究竟是什麼呢?
科學家漸漸地提出了各種理論模型……
篇幅有限,下文再接著談吧。
2019年12月12日寫於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