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物理學界,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是神一樣存在的人物,走到哪裡都是眾星捧月,受到無數學者頂禮膜拜,可以稱為學術界一代宗師。但是偏偏有個刺頭的後起之秀,去聽愛因斯坦的講座,總喜歡坐在大廳的最後一排,看上去文質彬彬,像個特別安靜的美男子,但是問起問題來如同開炮一樣,火藥味十足哦,搞得愛因斯坦都有點招架不住,十分狼狽。以至於後來愛因斯坦去做講座,先得往最後一排掃一眼,看看那個刺頭在不在,估計看到此人就腦袋疼。

這個頗為著名的刺頭就是當時年輕的泡利,他有一個誰見誰怕的外號,叫作"上帝之鞭"。在他的心中,愛因斯坦也只能排於第三位。排第二的是科學家玻爾,排第一的是泡利的恩師索末菲。泡利,全名為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4.25-1958.12.15),1900年4月25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畢業於慕尼黑大學,1958年12月15日,在蘇黎世逝世,享年58歲。美籍奧地利科學家、物理學家。

泡利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醫學博士,教父是奧地利的物理學家兼哲學家。從小泡利就受到父親和教父在科學方面的薰陶,對物理學有濃厚的興趣。上中學時,泡利經常埋首研讀當時鮮為人知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1918年中學畢業後,泡利帶著父親的介紹信,到慕尼黑大學訪問著名物理學家索末菲(A.Sommerfeld),要求不讀大學課程而直接做索末菲的研究生,索末菲大為驚訝,一問原來泡利上中學的時候就把大學課程自學了一遍,索末菲當時沒有拒絕,卻難免不放心,但不久就發現泡利的才華。索末菲教授請他為德國正準備出版的百科全書寫一篇關於相對論的文章,沒想到泡利居然自己獨立完成了一部250頁的專題論著,使教授心服口服,於是泡利就順利成為慕尼黑大學最年輕的研究生。最終某一天,愛因斯坦看過泡利的論著後說:"任何一個人看到這樣成熟和富於想象力的著作,都不能相信作者只是個21歲的毛頭小夥子。"泡利在學生時代就已展露了他的不同凡響的科學才華,引起了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注意。

1925年春,從漢堡大學傳出一個令世界物理學界矚目的訊息:一個新的物理學原理——不相容原理誕生了。它的提出者正是當時在這個大學任教的、尚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者——25歲的泡利。泡利的不相容原理可以這樣表述:一個原子中,任何兩個軌道電子的4個量子數不能完全相同。不相容原理並沒有立刻呈現出它的價值,可是泡利的才華卻因此而得到社會的承認。

泡利一生博學多才,但為人非常挑剔,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因此,他顯得與周圍的人不相容,有人戲稱為"泡利的第二不相容原理"。荷蘭物理學家艾倫菲斯特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上帝的鞭子",形象地刻畫了這個無比挑剔的天才。

泡利對學生更是不客氣。有一次,一位學生請泡利看自己的論文,過了兩天,泡利把論文還給他時說:"連錯誤都夠不上。"泡利的這種刻薄的挑剔被玻爾稱為"物理學的良知",因為他的敏銳、謹慎和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發現錯誤的能力。物理學界笑談存在一種"泡利效應"——泡利出現在哪裡,那裡的人不管是理論推導還是實驗操作都會出岔子。"哦,這竟然沒什麼錯。",這通常是泡利的一種高度讚許。

有人編了一個笑話:泡利死後去見上帝,上帝把自己對世界的設計方案給他看,泡利看完後聳聳肩,說道:"你本來可以做得更好些。"這個笑話的另一版本是:泡利死後,來到天堂見到上帝。上帝把他關於宇宙的設計給泡利看。泡利看了半天,撓了撓頭,說:"居然找不到什麼錯。"

泡利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天才,雖年少成名,但一生勤奮,他把自己短暫的一生投入了大量的科學研究,34歲才結婚。1945年,泡利因他在1925年即25歲時發現的"不相容原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58年,不幸病逝。或許有些天才的生命是註定短暫的,泡利出生於1900年,逝世於1958年,僅比他心中的帝王(愛因斯坦1879-1955)晚去世3年,他唯一的遺憾就是一生中覺得沒有做出像他一樣偉大的工作。

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抗衰老,人工智慧真的大有可為!專家《自然》子刊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