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糾纏的定義
在量子力學裡,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裡,找不到類似的現象。
量子糾纏的發現歷史
1935年,愛因斯坦等人為了證明量子力學不完備而發表論文—《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被認為是完備的?》,這是最早探討量子力學理論對於強關聯絡統所做的反直覺預測的一篇論文。
隨後薛定諤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對於“量子糾纏”這術語給予定義,並且研究探索相關概念。如同愛因斯坦一樣,薛定諤對也不認可量子糾纏。
1964年,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貝爾不等式,簡單來說,假若測量兩個粒子分別沿著不同軸向的自旋,則量子力學得到的統計關聯性結果比定域性隱變數理論要強很多。
1972年,約翰·克勞澤與史達特·弗利曼,首先完成這種檢試實驗。1982年,阿蘭·阿斯佩的博士論文是以這種檢試實驗為題目。他們得到的實驗結果符合量子力學的預測。
2017年6月16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先成功實現,兩個量子糾纏光子被分發到相距超過1200公里的距離後,仍可繼續保持其量子糾纏的狀態。
2018年4月25日,芬蘭阿爾託大學教授麥卡﹒習嵐領導的實驗團隊成功地量子糾纏了兩個獨自震動的鼓膜,兩個鼓膜持續進行了約30分鐘的互動。
量子糾纏為何如此神奇?
首先量子糾纏實際上就是一種不需要任何介質也不需要傳播子的超距作用現象。量子糾纏的速度是超光速的。
其次你擾動其中一個相互糾纏的粒子,不管他們相距多遠,另外一個粒子同樣也會改變其狀態。
簡單的來說,一雙手套代表一對相互糾纏的粒子。假如你將其中一隻手套寄到北京,另一隻寄到廣州,你不知道寄到北京和廣州分別是左手套還是右手套,但是當你在北京開啟時發現手套是右手,你就會立馬知道廣州那隻手套是左手的,速度是超光速的。更神奇的是當你把北京的手套改變成為左手套,廣州那隻立馬變成右手套了。
如果人的意識即“靈魂”是由量子組成,如果人類在這個現實世界離去,根據量子糾纏原理,我們可能在一個世界(平行宇宙)意識可能會改變,意識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