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970年,間充質幹細胞(MSCs)最初由Friedenstein 等人利用貼壁法從骨髓中分離出來,隨著幹細胞研究的不斷深入後發現,間充質幹細胞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如脂肪、胎盤、臍帶、鼻黏膜以及關節滑膜等,研究表明,間充質幹細胞來源於血管周圍,由血管周細胞產生,可以從每個含血管的組織中分離出來,甚至包括經血。

而且,還發現間充質幹細胞具有自我複製、多向分化的潛能。其在體外經誘導可向三個胚層細胞分化,包括內胚層的胰島細胞、肝細胞,中胚層的平滑肌細胞、成骨細胞、心肌細胞,外胚層的神經細胞等。

另外,間充質幹細胞具有歸巢特性,受損組織或者腫瘤組織可透過分泌細胞因子等誘導間充質幹細胞靶向移動,這種歸巢行為在細胞移植干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還具有分泌活性因子、低免疫原性、免疫調節等特徵,使得其已廣泛應用於瘢痕組織修復、腫瘤的基礎和臨床干預研究中。

尿失禁高發年齡段在45—49歲之間

在全球範圍內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約有兩億,在美國約有172萬人有尿失禁症狀,每年尿失禁干預花費超過3200萬美元。80歲以上人群中,女性尿失禁發病率是男性2—3倍。

20 歲以上女性人群約50%有尿失禁症狀,其中50%為壓力性尿失禁,剩餘急迫性尿失禁(urge type of UI,UUI)佔比16%;混合性尿失禁(SUI合併UUI) 佔比34%。

一般女性罹患尿失禁多與高齡、外傷、肥胖、慢性疾病、糖尿病、妊娠、分娩、絕經、子宮切除、遺傳及種族因素等有關;而男性則多與前列腺手術有關,不過該疾病是女性高發於男性。

尿失禁高發年齡段在45-49歲之間,但40歲以下女性發病率也高約12.4%。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步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及社會活動。

傳統方法干預尿失禁效果有限

目前,傳統尿失禁干預方式均是以緩解患者尿失禁症狀為主要目的,包括盆底肌肉訓練、功能性電刺激,盆底生物反饋訓練,藥物等非手術干預方式,以及包括恥骨後尿道懸吊術、懸吊帶術和尿道周圍填充劑注射等手術干預。但大多隻是暫時改善症狀,沒有徹底解決尿道病理生理原因,干預效果有限。

臨床研究一直在尋求可替代有效方法,特別是那些能夠恢復正常儲尿機制的干預方式。因此,如果能恢復橫紋肌的張力,就有可能改善尿失禁症狀。近年來,間充質幹細胞干預尿失禁是研究熱點,在基礎及臨床方面有較大進展。

幹細胞療法為尿失禁干預提供了新策略

隨著生物學技術發展,研究已證實,利用間充質幹細胞療法分化潛能及分泌功能,透過在尿失禁患者尿道旁微創注射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可以分化成橫紋肌細胞和平滑肌細胞,修復尿道肌肉缺陷及周圍神經,恢復尿道生理功能,增加尿道尿流控制能力;

同時間充質幹細胞療法分泌生長因子,促進血管及肌肉生長,透過這種旁分泌作用,促進尿道周圍血管及肌肉生成。因此,間充質幹細胞療法為尿失禁干預提供了新途徑。

2013年6月武漢某醫院泌尿外科對8例女性尿失禁患者用間充質幹細胞療法干預後隨訪(3—24個月)發現,有5例患者症狀改善,其中1例恢復完全自主排尿,無患者出現不良事件。

1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細胞3D培養操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