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天德
宇宙是廣袤無邊的時空,包含其中存在的各種星體,及瀰漫物質的總稱。
“宇宙是怎麼形成的?”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最初是一個巨大的固體,大約是在138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碎片散發成為眾多的星體,而形成了當今所見的宇宙形態。不過,宇宙的時空沒有區隔,沒有間斷,大爆炸之前又是什麼呢?以138億年的爆炸作時點的分割,似乎對無法說明宇宙真正形成的原因.
老子曾說過:”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那宇宙或許是由”無”所生.
我們就建構一個宇宙形成前的狀態,來推演宇宙從無到有形成的過程.
在太空虛無的狀態裡,散佈著某種微粒,虛無並不是沒有形體存在,而是非常寂靜的狀態,這種狀態老子稱為”無極”.
在不斷地同質物質聚集的過程中,由一到萬,不斷的聚集,擴大成為盤踞的形態,這也就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作用,這種聚集的始發稱之為”皇極”.皇極出於尚書洪範,唐.孔穎達作疏解釋:“皇,大也;極,中也。施政教,治下民,當使大得其中,無有邪僻。”就是無極中央開始盤踞的現象.
持續盤踞的結果,產生了可視的”氣體”,氣體聚集而生動,就是所謂的”極靜生動”. 這種生動的開始就是”太極”.
太極生動後逐漸形成陰陽兩儀的氣, 兩者以”負陰抱陽”,”內陽外陰”的方式出現, 陽儀的氣向外, 陰儀的氣向內,陰收陽發,陰陽兩儀之氣相互碰撞,漸漸地變成了四象,四象宛如釘耙,產生順時鐘方向的氣旋,氣旋越轉越大,直到氣旋能量達到了形成與周遭微粒不同的結構體,而新生結構體的量達到足以生動的數量後,逐漸引發活動,這就是”氣聚而動”,動則八卦成也.到了這個階段,原始的宇宙基本成形.
氣旋仍然不斷的執行,裂變,成形而逐漸形成星雲,依照五行的類聚,星雲可分為流態的水雲,熱態的火雲,水火共態的木雲,金屬態的金雲與土質態的土雲.五種性質的星雲逐漸形成狀態不穩定的星體,後來這些不穩定的星體,尤其是從火雲或木雲性質形成的星體,它們的內部熱能飽和,達到不能容納的極限時,就發生了爆發,向附近的太空拋射出熱能溶漿,有些溶漿冷卻後形成”衛星”,有些熱能又形成星雲,再生成星體,宇宙就在永恆的時空中不斷地生髮,執行,繁衍,與死亡的過程形成.
整個宇宙,乃至於萬物的形成,都是依循”無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則展開.
浩瀚的宇宙因”無”而”有”,構成不可思議的時空體系,”無"是宇宙萬物的肇始,它的本質還是”有”,只不過這個”有”處於靜止狀態,沒有”無”的沉澱,這些”有”不能安定, 所以有與無互根,陰與陽互根,損與益互根,萬事萬物二元均互根.
許多人誤解老子的”無”就是空無,虛無,所以老子將”有與無”的秘密寫在道德經的第十一章:”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沒有”有”的微粒,”無”如何沉澱?沒有沉澱又怎麼利於聚集?就像流動的水,細沙不會沉澱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聚集,又怎能形成結構?沒有結構又怎麼形成星雲?沒有星雲又怎麼形成星體?沒有星體爆炸又怎麼再形成衛星或新的星雲?
所以”無”可以視為宇宙萬物”生髮”,”執行”,”繁衍”與”死亡”的動能,也是形成宇宙的契機. 這種契機總稱為”天紀”,”天紀”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生”,生出星體,生出萬物,而最後一個”死亡”也是為了”生”所設計的機制, 因為沒有死就沒有生,偉哉天紀,如此完美的設計,宇宙萬物才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