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研究成為科學家的影響和決定因素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眾所周知,歷史的創造者和決定者是人,因此,作為科學發展載體的科學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著名學者謝宇教授在《美國科學在衰退嗎》一書中利用諸多資料對問題進行了分析,施一公也為其作序,可見其著作的影響力得到了廣大學者的認同。
什麼樣的人會去選擇當科學家?謝宇教授指出,如今的美國,選擇當科學家的人,大都是在政治上處於弱勢,同時又具備學術優勢的人,這樣的才會去當科學家,因為科學是他們最理想的職業。
如果非要找出決定某個人成為科學家的因素,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的主觀意願,歷史上沒有一位頂尖科學家是為了利益而有所發明創作的,政府當權者的政策只能影響某個人成為科學家,而不是決定。
所以接下來,我們所列舉的三個因素,都不是決定性的,只能說在很大程度上有影響。
一、普遍主義原則這是著名學者默頓提出的,他認為科學具有普遍主義,在評價科學成果的時候可以除去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因素的影響,對於一個處於弱勢地位而又具有學術天賦的青年人來說,科學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他們只要專心科研,有研究成果,就會得到一定社會地位,得到認可,即使他們在經濟社會地位等其他各方面都不如別人。
二、回報原則科學家是一種職業,從事其中的人必然需要得到經濟或者其他回報,以滿足自己的社會生存需要。此時,你靜下心來想一想,有沒有發現,只有極少數的科學家會被社會銘記,得到豐厚的名與利,就比如達伽馬發現好望角,人們不會記得他的團隊都有誰。
科學界在回報方面是極其不均衡的,只有少數的精英學者會得到應有的回報。有些人即使付出了一輩子,只要沒有新發現、新成果,那麼就只能靠微薄的補助生活,因此,一些青年學者會考慮這個因素,對於風險偏好低的人來說,他們就不會去選擇成為科學家或者繼續從事科學,而是會更傾向於從事那些具有確定回報的職業。
三、科學家的個人因素學界一直存在著天賦與後天培養孰輕孰重的爭論,有些學者堅持認為,天賦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成為科學家,有的學者認為後天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兩者在研究調查的同時,基本都是針對個體進行抽樣調查,一般而言,他們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可是誰都明白,這樣的結論不具有代表性。
總結關注時事新聞的人都知道,中國在高階關鍵科技上還需要繼續加強,這不僅是當權者應該要考慮的事情,更是我們每個人要思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