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陳立泉院士

1940年生於四川南充,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同年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2001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專注中國鋰電池第一人。

他在中國率先開展鋰電池及相關材料研究。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功鋰離子電池。解決了鋰離子電池規模化生產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實現了鋰離子電池的產業化。他曾是物理所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的負責人和主要研究者,首次發現70K超導跡象,研製出液氮溫區超導體並首次公佈了材料成分。近年來,開展了全固態鋰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室溫鈉離子電池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中的物理化學過程及相關材料的設計、合成、表徵、物理和電化學效能及其應用研究。為開發下一代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奠定了基礎。發表論文250餘篇,申報發明專利15餘項。

2021年1月17日,陳立泉院士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上表示:“目前液態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到了300瓦時/公斤,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下一步或者新一代電池要發展固態電池,逐漸要過渡到全固態鋰電池。同時我們還應該發展鈉離子電池,它的電解質目前是液態電解質,下一步也要發展固態鈉離子電池。”

歐陽明高院士

汽車動力系統專家,長期從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研究。1958年10月生於湖北天門縣。1982年畢業於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1984年於大連鐵道學院獲碩士學位,1993年于丹麥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歐陽明高院士長期從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型動力系統研究(包括電控內燃機、燃料電池發動機、動力電池系統、多能源混合動力等),尤其是在面向排放控制的發動機新型電控高壓噴油原理與系統研製、保障電動汽車安全性的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機理與主動防控,最佳化燃料電池耐久性的燃料電池/動力電池混合動力設計與控制方法等三方面開展了從理論創新、技術突破到推廣應用的系統性工作,建立了汽車動力系統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體系。

2020年,歐陽明高院士入選Research Interfaces鋰電池領域全球十大研究者。在歐陽明高院士的上榜理由中,Research Interfaces這樣寫到:“電動汽車的電池包中儲存了大量能量,一旦發生故障,電芯中能量會很快釋放出來,並加熱成百上千的其他電芯,造成嚴重火災,這時候就需要考慮電池包的安全問題。歐陽明高是電池老化和故障方面最著名的專家。他所領導的課題組研究涵蓋了從電池管理和故障診斷到熱失控及其蔓延的方方面面。如果你關心電池安全,他是你必須要關注的人。”

吳鋒院士

新能源材料科學家,生於北京。1981年畢業於太原工學院化工系,獲工學碩士學位。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家高技術(863)功能材料專家組副組長等,被國家科技部聘為973計劃二次電池專案連續三期的首席科學家。現任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材料學科首席教授。

我國綠色二次電池與相關材料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長期從事新型二次電池與相關能源材料的研究開發,率先提出採用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體系,實現電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學術思想,研發出高比能二次電池新體系與關鍵材料,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為我國新能源材料和新型二次電池的研發和產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多項;還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四項國際獎。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被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陳軍院士

1967年生,1985-1992年在南開大學化學系學習,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並於1992年留校工作;1996-1999年在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材料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99-2002年在日本大阪工業技術研究所任研究員。自2002年任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陳軍院士長期從事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已在Nature Chem.、Nature Commun.、Science Adv.、JACS、Angew. Chem.、Adv. Mater.、《中國科學:化學/材料》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60餘篇,他引65000餘次。編著21世紀化學叢書《能源化學》《化學電源:原理、技術與應用》等著作。獲中、美、歐發明專利授權23項,其中多孔尖晶石與層狀電極材料的專利獲得應用,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020年重要鋰電成果有:

●Nat. Rev. Chem.:實用鋰電池有機電極材料的前景

●Angew. Chem. Int. Ed.:紫精晶體作為鋰電池正極的儲能機理及結構演化

●Materials Today:鋰離子電池高能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錢逸泰院士

江蘇無錫人,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6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為山東大學膠體與介面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2008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新型過渡金屬氧化物,無機非金屬等奈米材料製備;2、石墨烯複合材料的自組裝製備及應用;3、新型奈米材料及複合奈米材料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如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

2020年重要鋰電成果有: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MXene骨架上非晶液態金屬成核晶種實現各向同性的鋰成核和生長助力無枝晶鋰負極

●Adv. Energy Mater.:透過改變陽離子溶劑化鞘結構在水系電解液中形成固態電解質介面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室溫液態金屬的介面鈍化實現5 V鋰金屬電池在商業碳酸酯基電解液中的穩定迴圈

●ACS Nano:商用合金和CO2製備的二維矽/碳助力柔性Ti3C2Tx-MXene基鋰金屬電池

萬立駿院士

1957年7月出生於遼寧省新金縣,1987年6月於大連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1996年3月在日本東北大學獲博士學位,1998年回國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200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掃描探針顯微學、電化學和奈米材料科學的研究。發展了化學環境下的掃描探針技術,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組裝規律、奈米圖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致力於能源轉化和儲存器件的表介面化學、電極材料製備方法學和材料結構效能的研究,設計製備了系列高效能奈米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材料和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等,並應用於能源和水處理領域。

2020年重要鋰電成果有:

●Angew. Chem. Int. Ed.:透過人工非晶正極電解質介面實現持久電化學介面助力固/液態混合鋰金屬電池●Angew. Chem. Int. Ed.:利用中溫轉化化學構建空氣穩定、鋰沉積可調節的石榴石介面●Angew. Chem. Int. Ed.:準固態鋰金屬電池中鋰枝晶及其固態電解質介面層的介面演化●J. Am. Chem. Soc.:準固態鋰電池中LiNi0.5Co0.2Mn0.3O2表面正極介面層的動態演化●J. Am. Chem. Soc.:全固態合金金屬電池的微觀機理:調節均勻鋰沉積和柔性固態電解質介面演變

10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Nature|“瞬間失憶”是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