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 。其中,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頒給了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每 評審一次,根據《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獎每 授獎總數 超過300項。經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三級評審,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專案和12名科技專家。
其中:
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
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62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22項(含創新團隊1項),二等獎160項。
10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他們的名字,但你應該知道他們的故事……
1958年,中國核潛艇工程正式立項;
1970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
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不到13年的時間,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背後,是一個“赫赫無名”的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從沒見過核潛艇算盤打出核心資料
上世紀50年代,面對西方大國不斷加壓的核威懾,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決定研製自己的核潛艇。
1958年,以黃旭華為代表的29人團隊,在一個祕密的小島上,拉開中國核潛艇建造的序幕。而當時,這支隊伍中,甚至沒有一個人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
△黃旭華和為中國核潛艇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
核潛艇是在深水中運動的武器庫和戰鬥堡壘,一個數千噸重的鋼鐵圓筒必須整合航海、導彈、計算機、核反應堆等幾十個專業學科才能將它製造出來。
面對西方嚴密的科技封鎖,黃旭華和同事們大海撈針,從浩瀚的報紙雜誌中搜尋所有和核潛艇相關的資料。
△研發核潛艇時用的算盤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黃旭華:我們的核潛艇牽涉到大量管道、電纜、鋼材,這麼多的東西組合在了這個潛艇上,要保證它的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那是非常困難的。而我們沒有計算手段,我們是用算盤打出來的,一點改變,整個情況又要重新算。
“在海水壓力下,能聽到焊條撕裂的‘咔咔’聲”
1988年,中國核潛艇研製迎來了第一次極限深潛試驗。
△深潛試驗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黃旭華:任何一點結構、材料、裝置達不到(極限深度海水壓力的)要求,都有可能就艇毀人亡。我說我下去,萬一在試驗過程當中發生了哪種不正常的現象,我會及時地協助艇上研究,採取措施。作為總師,我要為這一百幾十個人的生命安全負責到底。
△黃旭華深潛歸來
年逾六旬的黃旭華成為全世界第1位參與極限深潛試驗的核潛艇總設計師。這次深潛試驗,黃旭華的眼底、耳朵和牙齦都因承受壓力過大而滲出了血……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黃旭華:在海水壓力情況下,艇在不斷地變形,一變形就發出聲音。“咔咔”“啪”,聽起來是非常可怕的,個別的焊條撕裂了,那撕裂的聲音像尖叫一樣,那更厲害。後來(潛艇重新)上升到100米安全深度,突然一下,整個艇就沸騰起來了,握手的握手、擁抱的擁抱,有的都哭起來了。
△ 黃旭華(後排左一)同參與深潛試驗的科研人員合影
黃旭華:這條艇我們從無到有,我們完全靠我們自己白手起家幹出來,沒有任何一個小的(零件)是進口的。
三十年不入家門 赫赫而無名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上小學時,正值抗戰時期,家鄉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海邊少年就此立下報國之願。
1945年,四處漂泊、輾轉求學的黃旭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國立交通大學造船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掌握核壟斷地位的超級大國不斷施加核威懾。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央決定組織力量自主研製核潛艇。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的黃旭華有幸成為這一研製團隊成員之一。
在隨後30年時間裡,黃旭華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為中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1957年的元旦,投身核潛艇事業前,黃旭華最後一次回鄉探親。此後,整整30年,他再沒回過家。
1988年,黃旭華藉著出差的機會,終於再見自己93歲的老母親。
△ 黃旭華全家福
他不曾見過自己的家人,不曾踏入自己的家門,與父母的聯絡只能通過一個信箱。父母多次寫信來問他在哪個單位做什麼工作,他總是避而不答,直至父親去世,黃旭華都沒有給出答案,也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
2019年9月29日,黃旭華老人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
△黃旭華在頒授儀式上發言
黃旭華:誓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們,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