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囊泡由於具有低免疫原性、低毒性、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可自由穿越生物屏障、逃逸溶酶體介導的降解和可進行人工修飾等特點,是非常理想的藥物輸送載體。然而,要將胞外囊泡作為藥物輸送載體應用於臨床仍面臨著不少挑戰,包括合適的胞外囊泡來源細胞、臨床級別胞外囊泡的製備以及胞外囊泡對疾病組織的特異靶向性。紅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作為藥物輸送載體具備許多天然的優勢。因為,紅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不含核及線粒體DNA,不涉及影響受者基因組的風險;紅細胞是人體數量最多的細胞,可較為方便的實現臨床級別胞外囊泡的製備;異體輸血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紅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是紅細胞的天然成分,因此可打破自體限制,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
基於上述發現,課題組利用電穿孔的方式將miR-155反義寡核苷酸裝載至紅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發現該胞外囊泡對小鼠急性肝衰竭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此外,課題組將阿黴素或索拉非尼裝載至紅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發現載藥胞外囊泡可明顯抑制小鼠原位肝癌的生長。雖然,胞外囊泡所載的藥量為傳統化療劑量的1/33,其對肝癌的抑制效果卻明顯強於傳統劑量的化療藥物。更為重要的,載藥胞外囊泡具有高度的生物安全性。因此,載藥紅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可作為治療肝臟疾病的新型生物製劑,具有很高的臨床轉化潛力。
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10日線上發表於國際胞外囊泡協會會刊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F = 14.976)。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蔡志堅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根生主任醫師、黃小芳博士生和修慧清博士生為本文共通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基金委、浙江省基金委和中央高校“雙一流”經費的支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