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還有一個多星期就是春節了2020年春節為1月25日(正月初一)

“今年過年真早啊!”你是不是也這樣覺得?

2020年春節為何來得“早”?天文專家表示出現這種“早春節”現象是陽曆和農曆轉換所致

春節固定在農曆的正月初一,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飄忽不定”。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在陽曆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為一個迴歸年,平年365天,閏年有366天。而中國傳統的農曆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306天,積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355天,與迴歸年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計已超過一個月。若是任由農曆和陽曆間的天數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會出現春節在夏天過的現象。為使得春節在陽曆的時間能保持相對穩定,調節的方法是在有的年份安排13個月,有兩個一樣的月份,需要“置閏”。“置閏”的規則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如果上一個農曆年沒有閏月,那麼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提前”到來,反之則春節就要“遲到”。由於即將過去的農曆己亥豬年是個平年,因此2020年春節就會“提前”。同樣道理,即將到來的農曆庚子鼠年有個“閏月”,那麼接下來的2021年春節就會“遲到”。

2020年春節確實來得比較早,但還不是最早的。最近的2012年春節落在陽曆的1月23日,而再早一些的2004年春節則落在陽曆的1月22日。“春節”名稱的由來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現在的農曆春節原本定在“元旦”,“春節”“新年”以及“元旦”等名稱和日期的確定,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演變過程。中國古代的“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晉書》中記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雖然“元旦”表示一年之首日的意思從未改變,但由於曆法原因,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西漢武帝之前並不十分統一,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不一致。比如,古時候的夏朝使用夏曆,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但到了商朝,商朝使用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決定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元旦”變成了“十月初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基本結束之前“變來變去”的狀態:漢武帝太初元年,鄧平等人創立“太初曆”,重定夏曆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時間來到1912年,孫中山釋出《臨時大總統關於頒佈曆書令》,隨後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由此一來,在中國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陽曆”,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等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沿用的“農曆”,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生活。1914年1月,當時政府的內務部在給大總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後來只有“元旦為春節”被批准,所以傳統農曆新年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名稱被擱在了公曆的1月1日。不過,民俗專家蕭放說,儘管當時的政府一直在推行公曆,後來甚至還強令不準過舊曆年,但老百姓不買賬,日常生活還是按照舊的年曆來過。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今年除了春節來得尤其早之外還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1

2

3

4

5

還有一個更令人震驚的訊息根據閏月規則推算2262年將會有兩個春節!就看你能不能趕得上了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80萬年前的流星撞擊,科學家知道其影響,但卻不確定隕石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