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約半個世紀之前,霍金提出了原初黑洞理論。他認為這種黑洞誕生於宇宙之初,並且構成了宇宙中的暗物質。去年4月,LIGO探測到了一次難以解釋的引力波。許多天文學家將其歸因於“超重”的雙中子星的碰撞,然而也有人提出了更為奇特的解釋——兩個原初黑洞的併合。如果這是真的,這將是我們首次探測到原初黑洞。

圖為兩中子星併合的數值模擬的快照。可以看到,在劇烈爆炸發生的前一刻,星體受到了潮汐力的拉伸。

自從美國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2015年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以來,引力波已經成為天文學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通常情況下,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這種由黑洞併合產生的時空漣漪來研究該過程的內部機制。不過,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還可能源於其他天體碰撞事件,比如雙中子星併合等等。因此,有時LIGO的探測結果會讓天文學家們感到困惑。這樣的困惑在去年4月觀測到的一次引力波事件中達到峰值。這次編號GW190425的引力波事件的來源引發了極大的爭論,直到最近,它才被歸因於雙中子星併合。但是,這個結論依然無法令所有天文學家信服。

引發爭論的要點在於,LIGO的觀測資料顯示,這對中子星的品質超出預期——其總品質約為太陽的3.4倍,比已知最大的雙中子星系統還要重0.5個太陽品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查德·漢納(Chad Hanna)這樣評價道:“這是已知最重的中子星,其品質超乎想象。”

這個異常的品質使一些科學家產生了懷疑,他們認為GW190425可能不是由雙中子星的併合產生的,而是來自另一種更加奇特的事件——兩個原初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 PBH)的併合。暗物質是遍佈宇宙的某種不可見物質,它可能佔據了宇宙總品質的23%。而原初黑洞被視為解釋暗物質構成的候選者之一。一種理論認為,在大爆炸後很短的時間內,宇宙中的密度漲落形成了這種最古老的黑洞,它們一直存在至今,並且能夠解釋最近LIGO觀測中發現的品質異常。

大約半個世紀前,宇宙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原初黑洞可能形成於物質非常緻密的嬰兒期。此後,這個理論在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直至今日 ,由於一直缺少原初黑洞存在的直接證據,許多科學家僅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這一假設。不過,原初黑洞真實存在,並且在宇宙中廣泛分佈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科學家將原初黑洞視為暗物質重要候選者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它們無法被直接觀測到,同時擁有巨大的引力,這符合我們對暗物質的要求。儘管如此,漢納仍然表示,如果原初黑洞的數量真的多到足以解釋宇宙中所有暗物質,那麼過去天文學家對原初黑洞的搜尋就不應該一無所獲。因此,他補充道,即使原初黑洞真的存在,它們也只能構成暗物質的一小部分。

也有人持不同的觀點。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的理論宇宙學家胡安·加西亞-貝利多(Juan García-Bellido)認為:“原初黑洞或許仍然足以構成所有的暗物質。”他隨後補充道,這種古老的天體可能具有一系列不同的品質,而不是某個固定值。如果原初黑洞的品質分佈在一個巨大的範圍之中,例如從太陽品質的幾千分之一到十億倍,那麼它們就有可能構成宇宙中全部的暗物質,卻仍未被我們發現。他表示:“目前發表的那些否認原初黑洞構成暗物質的研究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認為所有原初黑洞的品質都一樣,並且在空間中均勻分佈。”如果原初黑洞存在如此大的品質差異,那麼它們必須緊密地成群分佈,這樣才能發生碰撞和併合,從而變得更大。

由於理論認為原初黑洞是在大爆炸後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形成的,因此它們最初應當很容易發生接觸。畢竟相比現在這個膨脹了近140億年的宇宙,早期的宇宙空間應當小很多,因此原初黑洞發生碰撞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LIGO團隊的成員之一,紐約弗拉迪朗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卡特琳娜·哈奇約安奴(Katerina Chatziioannou)認為,儘管觀測到的引力波的確可能源於原初黑洞的併合,但這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她同樣是即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一篇文章的共同作者,該文中將GW190425觀測事件歸因為中子星碰撞。

去年4月,在LIGO探測到GW190425號引力波後,全世界的望遠鏡都開始搜尋與之相關的電磁輻射訊號——這也是雙中子星碰撞事件的典型標誌,然而天空仍然一片漆黑。哈奇約安奴表示:“如果是兩個原初黑洞發生了併合的話,的確不會有任何光出現。”儘管如此,她仍然補充道,沒有探測到光線也不能排除中子星併合的可能性。大品質中子星的併合過程可能很平靜,因為它們相撞後可能迅速產生了黑洞,而沒來得及釋放光芒。另一種可能是,這一併合事件發生的位置在地面望遠鏡的探測範圍之外,例如在太陽後面的區域。她說:“有很好的理由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沒觀測到光。”

這項觀測結果其實只能作為一種誘人的線索,暗示原初黑洞有可能存在,並且其中兩個碰巧在黑暗的宇宙中相遇了。如果未來能夠發現一對黑洞,並且它們的品質都比太陽還小的話,這一猜測才能真正得到證明。漢納說:“如果你發現了一個品質比太陽還小的黑洞,那麼至少以現有的天文學理論來說,除了原初黑洞理論之外,我們沒有其他可以解釋其成因的機制。”對此,加西亞-貝利多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如果能發現品質小於太陽,或高出(太陽)50倍的黑洞,那麼我們就有確鑿證據了。”

儘管這或許是我們第一次探測到原初黑洞,但漢納和哈奇約安奴都認為LIGO這次的觀測結果更有可能僅來源於超重的中子星。畢竟,目前已經有理論可以解釋品質如此大的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並且其形成過程並不需要依賴於某種巧合事件的發生。哈奇約安奴表示:“相比之下,(這一引力波事件源於)原初黑洞的可能性遠遠小於超出已知品質的中子星的可能性。並不是說它完全不可能,只是可能性很小。”

不過,儘管漢納等研究者都認為GW190425不太可能源於原初黑洞的併合,加西亞-貝利多仍然對這一理論保持著樂觀的態度:“所有LIGO的觀測事件都有可能源於原初黑洞。”或許只有時間和更多的觀測資料,才能告訴我們答案吧。

翻譯:張二七

審校:吳非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did-astronomers-just-discover-black-holes-from-the-big-bang/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歐航局展示誘人照片,火星北極乳白冰層點綴著咖啡色,有人看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