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理論是一種假設的關於一切的理論,它能夠解釋從自然力到物質組成部分的所有現實的基本微觀方面。這是一種強大的理論,它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但是它尚未完成且未經過實驗檢驗。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物理學家們都非常自信:他們發現了他們認為是物質(質子、中子和電子)基本組成的粒子。他們又在那幾年完成了將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結合成量子場論的壯舉,而量子電動力學(QED)又是量子場論中最成熟的分支。
但後來,他們開始研發非常強大的粒子對撞機。在這些儀器中,物理學家發現了一堆分裂的質子和中子,這表明這些粒子根本不是基本粒子。更糟的是,對撞機開始產生各種新的粒子。而統治它們的是一種新的自然力:強力。
用於開發QED的工具隨著從對撞機中彈出的各種各樣的粒子而崩潰。物理學家們不知所措,試圖使用新的想法來解釋這一切。於是一些理論家開始在數學的海洋中,尋找可能有用的數學工具。在那裡,他們發現了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維爾納·海森堡提出的一系列有趣的想法。
在量子力學的早期(20世紀上半葉),還不清楚用什麼數學方法才能最好地解釋所有這些奇怪的現象。在1930年代,海森堡提出一個相當極端的想法:不要採用常規的經典物理方法。這個經典物理方法為:
寫下所有參與相互作用的粒子的起始位置;建立該相互作用的模型;跟蹤粒子隨時間的演化,用模型來預測結果。相反,他認為我們可以跳過上述過程,開發一種叫做散射矩陣(s-矩陣)的機器,它能從初始狀態立即跳到最終狀態,這是我們真正想要測量的。這臺機器將所有的相互作用編碼在一個巨大的盒子裡,我們不必擔心繫統的演化過程。
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它的證明太難了,最終不了了之。直到60年代物理學家陷入困境後,才又重新使用這種方法來研究新發現的強核力。理論家們擴充套件並發展了s矩陣的思想,發現某些重複自身的數學函式特別強大。
其他的理論物理學家也加入其中,忍不住想給這個框架一個傳統的時空解釋,並跟隨粒子隨時間的演化。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為了描述這種強大的力量,它必須由微小的振動弦來攜帶。
這些弦似乎是強力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們的量子力學振動決定了它們在微觀世界中的屬性。換句話說,它們的振動讓它們看起來和行動起來都像是微小的粒子。
最後,這個早期版本的弦理論,被稱為重子弦理論,因為它試圖解釋的粒子種類,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它還要求存在速度超過光速的粒子,這是早期弦理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如果它們存在,就會公然違反非常成功的狹義相對論。
還有就是重子弦理論需要26個維度才能在數學上講得通,考慮到目前宇宙發現只有四維,這真是一個難以下嚥的苦果。
最終,重子弦理論的消亡有兩個原因。首先,它的預測與實驗不一致,這是一個很大的否定。第二,強力的另一種理論,包括一種叫做夸克的粒子和一種叫做膠子的力載體,能夠被摺疊到量子框架中併成功地做出預測。這個新的理論,被稱為量子色動力學(QCD),今天仍然是我們關於強核力的理論。
從那以後,弦理論就逐漸消失在物理的大背景中。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理論學家們意識到它可以描述比強力更多的東西,並且他們找到了一種方法來擺脫理論中的超光速粒子的預測,它又復活了。這個理論仍然需要額外的維度,但是物理學家能夠把這個數字降低到一個合理的範圍。當我們意識到這些維度可能很小,並且蜷縮在我們觀察不到的尺度之下時,弦理論似乎一點也不古怪。
今天,弦理論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