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地震是一種普遍發生的自然現象,和我們通常的認知不同,具有巨大破壞性的地震並非突然爆發的暴力事件,而是地球構造板塊經年累月緩慢運動的結果。發表於1月15日《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顯示,科學家在日本南海海槽附近監測到多起板塊“慢滑移”事件,最大滑移量達8釐米。

慢滑移又稱慢速地震,這是一種微小且極難察覺的震顫,持續時間通常可達數月甚至一年以上。通過彙總分析某一板塊構造地區的大量慢滑移資料,可以幫助科學家深入了解大規模地震的運動機制並促進地震預報的研究。

由於常規地震監測技術很難發現近海地區的慢滑移事件,而了解慢速地震對評估特大地震的風險又至關重要,因此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和聲音測距(GNSS-A)組合技術來捕捉海底發生的慢速地震。

研究第一作者,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橫田雄介博士介紹說,GNSS-A技術將衛星對海面和海底運動的探測與聲學測距系統資料相結合,並且有效監測近海地區5釐米以上的地質位移,而最近在日本南海海槽近海一側檢測到的慢滑移事件屬史上首次。

研究團隊與日本氣象廳合作,通過JCG勘測船和衛星定位系統在10至20公里深的南海海槽15處地點收集資料,結果發現其中7處在2009年至2018年間發生了5至8釐米的位移。橫田雄介表示,這些慢地震事件對斷層脆弱區域的影響難以估量。如果斷層運動平緩,那麼將有助於釋放積累的應力,避免破壞性地震的爆發。

研究人員認為,不同地區的位移特徵差異可能與地震歷史有關,並反映了不同的摩擦條件。詳細了解摩擦條件的變化與大型地震的關聯對於準確模擬地震進而防災減災至關重要。

日本氣象廳表示,該機構正在密切關注南海海槽的異常位移事件,如果檢測到速度和大小異常的慢速地震,將立即向公眾釋出警告。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理論推測:黑洞附近的行星可能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不適宜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