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學楊英威教授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文章,報道了一種新型的雙配體金屬-有機雜化材料PHM(pillar[5]arene-based hybrid material)。該材料由兩種配體L1(平面型熒光分子)和L2(吡啶修飾的柱芳烴)構成,其中具有超分子大環結構的L2有效調節了L1的發光效能,從而使PHM獲得高熒光強度,且可響應多種刺激,在不同溶劑、特定離子或酸的作用下,改變發光顏色。
受聚集誘導發光(AIE)機制的啟發,人們開始用超分子組裝方法來調控熒光分子的發光性質,例如,有研究者構建了基於超分子大環主客體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然而,利用大環結構直接調控熒光性質的研究還很少見。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者以L2(吡啶修飾的柱芳烴,具有超分子大環結構)作為配體骨架,有效調節了同為雜化材料配體的L1(平面型熒光分子)的發光性質,使雜化材料PHM具備了更高強度的熒光發射,並展現出優越的刺激響應性多色發光效果。
雙配體熒光雜化材料PHM的製備、發光性質調控及機理
為了更好地理解PHM的性質與機理,研究者將其與MHM(monomer-based hybrid material)進行了比較。與PHM相比,MHM中以吡啶修飾的柱芳烴單體分子取代了PHM中的L2柱芳烴。
與MHM相比,PHM具備更高的熒光發射強度。密度泛函理論計算(DFT)顯示,L2的LUMO能級高於L1,這有利於配體間電荷轉移的發生,從而有效提高了L1的熒光強度。
(a)L1,L2以及PHM的熒光光譜圖(歸一化);(b) PHM與對照材料MHM的熒光光譜圖;(c) L1和L2的分子前線軌道模型。
而且,PHM可以響應不同的刺激,如溶劑、離子、酸性條件等,表現出不同的熒光發射行為。例如,加入Fe3+或H+時,PHM在水分散液中的熒光發射峰會由530 nm藍移至468 nm,與L2發射峰相符(見下圖a),發光顏色也由原有的黃綠色轉變為青藍色,與之相對應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也發生了相同的吸收峰變化(見上圖b),表明二者的作用機制一致。
這一變化的原因在於,吡啶基團易被質子化,而L1又具備更加延伸的共軛結構,且更趨近平面,因此與L2相比,L1更易質子化。DFT計算結果表明,質子化L1(L1-2H+)的LUMO能級高於L2,於是,其電荷轉移行為被阻斷,導致L1熒光減弱、L2熒光增強(見下圖c)。
(a)逐漸加入HCl的水分散液中PHM的熒光光譜圖;(b)PHM,經過H+和Fe3+處理的PHM,以及Fe3+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c) L1-2H+和L2的分子前線軌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