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面的話
——用中國智慧揭開地震成因之謎
(本書已由華齡出版社於2020年10月出版發行,書名《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下冊《地震成因》)此處是作者原稿,與正式出版的“潔本”文字略有差異。
(接上篇)
科學的任務是發現真理、解釋真相,告訴人們為什麼。發現真理是一個艱難、艱苦甚至是艱險的工作,對一些複雜事物的認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語中的。為了接近真理,人們會從不同的路徑、不同的視角做出各種不同的嘗試、各種努力。現行的科學理論,不論它是主流的還是非主流的,都是這種嘗試的一種而已。有些理論在某一歷史階段被多數人接納、認可,從而成為主流科學,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它反映了真理。
科學發展的歷史也表明,科學理論總是在不斷探索、創新、試錯、糾錯中發展起來的。曾經被認為是正確的理論,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或者相反。
然而,一直以來,人們有意無意地構造了一個誤區,似乎一旦有一批或多數專家對某個科學問題達成了某種共識,學術觀點被廣泛接受,成為“主流學派”的主流觀點,就被約定俗成地視為“定論”,儼然成為“科學真理”了。這對科學的發展是非常有害的,它會堵塞言路、束縛思想,阻礙新理論、新觀點的出現。成為科學創新的絆腳石。
科學探索尤其是對自然現象的探索常常會走許多彎路。因為人類在探索之初,是在一個對現象本身認識不完備,同時也是相應的科學知識不完備的起點上進行的。這種最初的認識往往是很片面、很膚淺的,是一種幼稚理論。但是,由於缺乏更有競爭力的新理論,這種膚淺的幼稚理論便逐漸被多數專業人員接受、認可。謬說一旦形成,便會有大批專業人員參與進來,產生大量文獻。他們相互引證,形成一種無形的攻守同盟,勢力強大,難以撼動。在這樣的錯誤道路上走得愈遠,積累的文獻愈多,勢力愈強大,堡壘愈頑固,就愈會像牢籠、枷鎖一樣束縛住人們的手腳。
事實上,“科學”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就全域性而言,學科之間的發展是極不均衡的,有些學科發展迅猛,理論建構相對完備,如物理、化學、數學等領域;有些複雜學科特別是涉及自然現象的學科則許多都是剛剛起步,非常初級。有些甚至只是做了些分門別類、描述現象的基礎工作,遠未觸及本質——特別是對許多複雜自然現象的成因解釋還都非常牽強,問題多多。地球科學中大部分領域都是如此。這些學科中的“主流”理論也基本上都是由一些簡單猜測、推想、假說拼湊、堆砌起來的“澀柿子”。許多理論尚不能解釋基本現象,不能自圓其說,是缺乏生命活力的畸形理論、幼稚理論,卻也叨光被嚴重誤讀為“成熟科學”,甚至被人為地捧得神乎其神,不可冒犯,以致許多學科在謬誤的泥潭裡陷得太深,積重難返,無力自拔。
一個人會犯錯誤,一個社會也會犯錯誤,一種科學同樣也會犯錯誤。科學不是神秘的,科學家也不是神聖的。把科學理論神秘化、神聖化、權威化,都是不足取的。
除了那些少數已被確證無疑的理論外,其實所謂主流科學,也不過是一個或幾個人提出、很多人附和附會的假說和設想。主流科學不是上天賜予的,不是天生正確。主流科學絕不是真理的代名詞。主流科學≠科學真理。
探求科學真理,切忌以勢利的眼光看問題,切忌以封建意識、等級、尊卑觀念看問題,只看學歷、學銜、學位、頭銜而不看實質內容。認為高學歷、高職稱、高學位、高頭銜的就是“尊貴”的、“權威”的,代表“真理”的;低學歷、低職稱、低頭銜的就是“卑賤”的、錯誤的、不可信的。如此等等。“反偽”人士常常就是以勢利的封建等級、尊卑觀念看問題,是他們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在作怪。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發現真理,而不是自己的觀點、理論被廣泛接受、認可。被廣泛接受、認可只意味著人類某個群體在一定歷史階段的總體認識水平,而這個認識水平仍然可能是落後的、遠離真理的。
由於個人智力、閱歷、思維方式、知識背景、機遇等的差異,某些個體的認識水平高於群體認識水平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謂“真理有時候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正是此義。
科學是追求真知的,而不是追求“權威”“主流”“公認”的。科學應該“惟真是從”。
因此,對科學的迷信是對科學的謀害。我們有許多善良可愛的人們,出於對科學的摯愛,總是在自覺不自覺地充當著“科學保護神”或“科學衛道士”的角色。他們將所有的科學學科等量齊觀,只要屬於科學範疇的,不分對錯,不看它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統統加以“捍衛”“保護”。即使是那些極不成熟的幼稚科學,一見許多教科書、專著、專家、教授、院士、最高階的學術期刊都振振有詞地講說著那些理論,就毫無保留地“全信”“盡信”了。認為那一定是很“科學”,代表真理了。只能加以捍衛、加以保護,而不能有絲毫質疑,更不能否定了。諸如關於地震、火山、龍捲風、海嘯、沙塵暴……等等現象的主流的成因理論,雖然明知道都遠沒有得到確證,卻都成了他們必加捍衛的物件。殊不知,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的主流理論,也不過是一些具有某些學術頭銜的人對這些現象做出的一些簡單猜測而已。很可惜這些猜測還不能解釋大部分現象,充滿了問題,充滿了矛盾。遠未觸及真理。
任何事物,發展才有生命力,發展才是硬道理,科學更是如此。把這些稚嫩生澀的理論保護起來,放到“保險櫃”裡,放到溫室裡,安全倒很安全,但是也把它們的發展空間封閉了。看似保護,實則是謀害。
有人認為,提出與“主流科學”相左的觀點是對“科學”的反叛或“顛覆”,會危及科學的生存。實則不然。新的有說服力的經得起檢驗、驗證的觀點、理論是對科學的發展、推動與貢獻,它會使科學更有生命力、更健康、更完善。它不是“科學”的殺手鐧,而是“科學”的助推劑。它們都是人類試圖逼近真理的一種努力、一種嘗試。人們應該和顏以待。
毫無疑問,正確理論的出現會使幼稚理論及其追隨者“很受傷”,但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人們對真理和真相的追求。
對研究者來說,最幸運的不在於他得到什麼頭銜、拿到什麼大獎,而在於他發現了真理。對一種理論來講,能否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並不在於誰是它的創立者和支持者,而在於它是否為真。假的東西並不會因為追捧它的人多勢眾而自動變成真的;真的東西也不會因為它備受冷落而變成假的。
如果有一天,錯誤理論不幸消亡了,那它不是被誰“打死”的,而是它固有的致命缺陷將它致於死地。如果它確實反映了真理,就沒有人能“打死”它。
一種理論,即便獲得了普遍的公認,獲得了極高的榮譽,如果它的本質是錯的,那麼它的發明者也不能說是幸運的,至多是僥倖的。同樣,一種理論如果確實反映了真理,那麼即使默默無聞、門庭冷落,它的發明者也窮困潦倒,這個發現者也是一個真正的幸運兒。
如果搞了一輩子的研究,卻弄了個假的、錯的東西,是一件很晦氣、很倒黴的事。
佔據高位者不等於佔據了真理;名重一時者也未必是真理的佔有者。
一種反映了大自然本來面目的理論,一開始它的聲音是十分微弱的,弱到無人能知或鮮為人知。但只要它是正確的、是對的,它就是最有力量的。科學是要發展的、進步的,這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詆譭派”阻擋不了,“不信派”“不理派”同樣阻擋不了。
白日一照,浮雲自開。嘉納善言,從善如流,擁抱真理,是為智者之選。是對社會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全書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