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科學家們表示,位於65億公里外的名為天涯海角(Ultima Thule)的小行星的奇異形狀,為人們探索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帶來了突破。

2019年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宇宙飛船飛過柯伊伯帶時,首次觀察到的這個天體,它的外形看起來像一個“雪人”,兩個球體被狹窄的頸部相連。但科學家們隨即發現,從不同角度觀測時,組成“雪人”的兩個“球”不是球狀,而是更偏向於扁平拉長的形狀——更像是變形的餅乾或漢堡,而不是肉丸。

研究人員表示,它們似乎也非常精確地排列在一起。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威廉·麥金農(WilliamMcKinnon)表示這兩個扁平球體有不同的軸線:長軸、短軸和中軸。這位研究人員在本週於德克薩斯州伍德蘭茲舉行的第五十屆月球和行星科學會議上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看起來,這些軸線經過了精準的排列,對齊角度的範圍在彼此的10度之內或更甚。這不大可能是偶然造成的。”他認為,這種不同尋常的排列方式表明,構成Ultima Thule的兩個天體並不是隨機碰撞產生的。

相反,它們在軌道上相互環繞,其相互引力產生的潮汐力使它們對齊。“接著它們合併了,圍繞著長軸首尾相連。” 其他證據表明,這兩個部分的合併過程十分溫和。新視野號首席研究員,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西南研究所(SWRI)的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說:“從合併部分你看不出任何暴力擠壓或應力性碎裂的痕跡。” 麥克農(McKinnon)補充道:碰撞可能以每秒兩米的速度發生——大約是快走的速度。

他還表示,所有這些都為行星形成的模型提供了支援,在此模型中,行星的構建塊是由球狀粒子的引力坍縮導致造成的,而不是隨機彼此相互碰撞形成的。麥金農(McKinnon)說:“我們從天涯海角星(Ultima Thule)獲得的證據符合這一情況,而不是其他情況。”斯特恩(Stern)補充道:“這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與此同時,其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顆小行星的其他方面,希望找到更多有關它是如何形成的線索。例如,彩色影象顯示它的表面是鮮紅色。同樣來自西南研究所(SWRI)的卡利·霍維特(Carly Howett)認為,很大原因是由於數十億年的Sunny照射在其表面的有機物質上,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物質慢慢地轉變成一種被稱為託林(tholins)的化合物。她說:“這個著色的過程與與我們對原始天體的想法相符。”她在西南研究院(SWRI)的同事西爾維婭·普羅託帕帕(Silvia Protopapa)補充說,其他光譜特徵表明該小行星表面還存在水和甲醇,後者也表明了天涯海角星(Ultima Thule)的原始屬性。“它最初存在於彗星和原恆星球周圍,”她說。

其他關於該小行星地表地質的細節逐漸在浮出水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柯比.魯尼恩(Kirby Runyon)提到,該天體表面至少有一個看起來像是隕石坑的巨大撞擊凹陷,另外還有一個可能由地面沉降導致的地下裂縫形成的隕石坑鏈。此外也可能存在昇華坑,當一氧化碳等超級揮發性化合物從地下噴發出來,在地表留下類似隕石坑的凹痕時,就形成了昇華坑。在這個小行星上存在著起伏的山丘、石塊、低谷,甚至有雪崩的跡象。魯尼恩(Runyon)指出,“即使重力只有地球的1/ 100,000,物體還是會往墜落。”

此外,兩個扁平球體之間的連線處似乎向一側彎曲。魯尼恩(Runyon)提到,“這可能暗示了這個天體的兩部分是如何緩慢地碰撞的。”

斯特恩(Stern)補充說,更多的資料還有待公佈。他說:“大部分資料仍在飛行器上待傳送。”他說,一旦其餘的資料被傳回,在2020年夏末的某個時候,“新視野號”將繼續研究柯伊伯帶的星際介質,並將其機載望遠鏡對準柯伊伯帶中任何距離近到能夠被觀測到的天體。

航空器同時也搭載了機械燃料,這為探索成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斯特恩(Stern)表示,“我們的航天器攜帶的燃料比這次飛行所需的要多。” 現在唯一的難題是,找到天涯海角星(Ultima Thule)的位置太難了。只有在地球上找到Ultima Thule時,宇宙飛船才能朝著其飛行。斯特恩解釋說:“隨著我們望向越來越遠的宇宙深處,從地球上看這些物體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新視野號”不得不使用其自載的望遠鏡尋找下一個目標,我們希望並祝福它能夠及時發現並用剩餘的燃料到達其目標天體。斯特恩(Stern)對此感到憂慮:“我們的燃料有限,希望我們足夠幸運。”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cosmosmagazine- rabbi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馬斯克:每年建造100艘星際飛船,2050年前將100萬人送上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