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中國科學家領銜發現最遙遠的原初星系團

1月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由該校發起包括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一個研究專案,發現了宇宙中已知最遙遠的原初星系團。相關成果1月26日發表於《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據介紹,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研究專案,近期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發現了宇宙中已知最遙遠的原初星系團LAGER-z7OD1。專案組利用智利麥哲倫望遠鏡確認這是一個有光譜證認的最遙遠的原初星系團,它所處的宇宙年齡僅有7.7億年。同時,成員星系電離泡總體積與原初星系團體積相當,即這些電離泡剛完成併合成為巨電離泡。

——中國新聞網

2散裂中子源首臺合作譜儀成功出束

▲CSNS譜儀佈局圖(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供圖)

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1月26日8時39分,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多物理譜儀成功出束,中子束流與預期相符。多物理譜儀是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東莞理工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共同建設的國內首臺中子全散射譜儀,也是CSNS第一臺合作譜儀。該譜儀的成功出束標誌著國內首臺中子全散射譜儀的裝置研製與安裝成功。

中子譜儀是利用中子探測物質微觀結構與運動的實驗裝置。CSNS共規劃了20臺譜儀,包括目前一期已經開放執行的通用粉末衍射儀、小角中子散射儀、多功能反射儀,以及正在建設或籌劃建設的多物理譜儀、大氣中子輻照譜儀、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譜儀等。

——《中國科學報》

3清潔提金技術有望助力黃金生產“脫毒”

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有機所)獲悉,針對當前金礦資源品質變差和傳統氧化法環境汙染嚴重兩大挑戰,上海有機所研究員姜標團隊透過系統的科學試驗研究,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清潔提金技術和成套裝備。在中科院“科技服務網路計劃”(STS)專案支援下,團隊透過產學研合作實施噸級產業示範,成功獲得99黃金。

目前全世界60個最大的黃金產地和23個著名的黃金企業,採用氰化法生產黃金的產量佔其總產量的84%以上。但是,氰化鈉是毒藥之王,傳統氰堆浸法提金工藝對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構成很大的威脅。

——《中國科學報》

4奈米顆粒“自下而上”造出超硬金屬

材料的硬度一般是指其在受力或壓力下,抗刮擦或彎曲變形的效能。對於金屬而言,其硬度通常取決於組成它的微小顆粒的大小,顆粒越小,金屬越硬。

——《科技日報》

5上千年前沙漠出現農業繁榮 最新研究稱海鳥糞功不可沒

上千年前,前印加文明為何能在氣候乾旱的阿塔卡馬沙漠擁有高產的農業系統、實現農業繁榮?一項最新農業考古研究顯示,被稱為“白色黃金”的海鳥糞肥料或許功不可沒。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植物》最新發表的一篇農業論文指出,透過進一步揭示公元1000年至1450年在現今智利北部的大量人口居住中心和社會的發展狀況,研究人員發現,“白色黃金”海鳥糞帶動阿塔卡馬沙漠公元1000年開始的農業繁榮。

——中國新聞網

6宇宙中可能存在“巨大黑洞”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種“巨大黑洞”(stupendously large black holes),比位於星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SMBHs)還要大。如能證實,將為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強大的宇宙學研究工具,加深人們對暗物質以及早期宇宙的理解。

現有觀點普遍認為,超大質量黑洞在宿主星系內形成,透過吞食周圍恆星和氣體,或與其他黑洞合併而不斷長大。它們的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00萬到100多億倍之間。但在新研究中,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物理和天文學學院名譽教授伯納德·卡爾領導的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存在另一種形成方式,使其能規避這一質量上限的限制。他們認為這些“巨大黑洞”可能是“原初黑洞”,形成於宇宙早期,遠早於星系形成之前。

——《科技日報》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1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山大韓克利教授團隊非鉛四重鈣鈦礦奈米晶研究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