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們就知道,太陽,就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全球無數的神話學和宇宙論系統就是對此的一個實際證明。但是隨著我們對太陽的了解日漸成熟,我們開始了解到太陽早在我們之前就存在了,並且會在我們消失後很久依然繼續存在。太陽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比地球形成時間大約早了4000萬年。
從那時起,太陽就一直存在於它的所謂的主序列中,它中心的核聚變使其能夠釋放光和能量,從而滋養了地球上的我們。這一過程還將持續45-55億年,到那時氫氣和氧氣將被耗盡,太陽會經歷一些嚴重的變化。假設到那時人類還在活著並且稱地球為我們的家園,那麼我們可能需要考慮如何擺脫這一困境。
太陽的誕生:
關於我們的太陽和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理論叫做星雲論,該理論指出太陽和所有的行星都是在數十億年前以由分子氣體和塵埃顆粒形成的巨大雲團開始形成的。然後,大約在45.7億年前,這一雲團在它的中心經歷了引力坍塌,從一個路過的行星到超新星引起的衝擊波,這些事物都激發了太陽誕生的程序。
本質上來說,這是在塵埃顆粒和氣體開始聚集到高密度區域之後形成的。隨著這些區域吸收越來越多的物質,動量守恆定律使它們開始旋轉,不斷增大的壓力使它們開始發熱。大部分的物質最終在中心形成了一個球形,剩下的物質則被碾壓到一個巨大的圓盤中,繞著中心旋轉。
存在時間較短的恆星有一個圍繞著它們的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圓盤,叫做原行星盤。在這個盤中行星形成了,盤中冰和水的存在會影響不同型別的行星的形成位置。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中間的球形最終會形成太陽,而由物質組成的圓盤會形成行星。然後太陽在接下來的100000年的時間中一直作為一顆坍塌的原行星存在,直到其內部的溫度和壓強激發了它中心的聚變。太陽從一個T Tauri恆星開始,這是一顆十分活躍的恆星,它能爆發強烈的太陽風。然後在僅僅幾百萬年之後,它就定型成為現在的樣子。
主序列:
在過去的45.7億年裡,太陽一直存在於它生命的主序列裡。這一主序列的主要特徵就是氫氣燃料在太陽中心巨大的壓強和溫度作用下被轉化為氦氣的過程。除了改變太陽的構成物質的特性之外,這一過程也產生了大量的能量。總而言之,每秒有600億噸物質被轉化成中微子、太陽射線和大約4*1027 瓦特的能量。
自然地,這一過程不能永久持續下去,因為它需要不斷消耗物質。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多的氫氣被轉化成氦氣,太陽的核將持續收縮,從而使太陽的外層離其中心更近,受到更強的引力作用。
這將在太陽中心施加更多的壓力,但是這一壓力因聚變發生速率的增加而受到抵抗。本質上說,這意味著隨著太陽不斷的消耗它核中心的氫氣,聚變過程加快,太陽的產生物增加。目前,這一過程導致每1億年,太陽的光度增加1%,在最近的45億年中增加了30%。
如太陽一般的恆星的生命週期,經歷數十億年的時間,從圖中左側它的誕生演化成右側一顆紅色巨星。圖片來源:ESO/M.Kornmesser
從現在起,大約再過11億年,太陽將會比現在亮10%,光度的這種增加將也意味著地球的大氣層所吸收的熱能的增加。這將會引發溫室效應,就像將金星變成可怕的溫室的效應一樣。
在35億年時間裡,太陽將會比現在亮40%,這將導致海洋沸騰,冰川永久融化,大氣中的所有水蒸氣流失向太空。在這些情況下,生命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將會無法在地表的任何地方存活,地球將像金星那樣完全變成另一個炎熱乾燥的世界。
紅巨人階段:
在今後的54億年裡,太陽將會進入它進化程序中的”紅巨人“階段。當太陽中心所有的氫氣都耗盡,並且在中心堆積的惰性氦灰變得不穩定,開始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分解,這一階段就開始了。在這一過程中,太陽中心會變熱並且密度不斷變大,導致太陽的尺寸變大。
據估計,太陽不斷膨脹,最終會大到足以覆蓋水星、金星甚至是地球的軌道。即使地球能在這種消耗下繼續存在,它一旦與這顆紅色太陽的強烈熱量接觸,也會灼傷我們的星球,使地球上的生命完全無法存活。好訊息是,天文學家注意到,隨著太陽不斷膨脹,行星的軌道也可能發生變化。
當太陽到達恆星演化的後期時,它將會通過強大的恆星風損失大量的品質。基本上,隨著太陽的增長,太陽會失去品質,最終導致行星向外旋轉。所以問題是,不斷膨脹的太陽是否會超越向外旋轉的行星,或者地球(也可能是金星)是否有可能擺脫太陽的束縛?
K.-P. Schroder和Robert Cannon Smith兩位研究者已經解決了這個終極問題。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的名為《太陽和地球的遙遠未來》的研究論文中,他們使用最新的恆星演化模型進行了計算。
據Schroder和Smith所說,當太陽在75.9億年內變成一個紅色巨星時,它將開始快速地失去品質。當太陽達到它的最大半徑(當前半徑尺寸的256倍)時,它的品質將減少到現在品質的67%。當太陽真正開始膨脹時,它將會快速失去品質,在短短的500萬年內便會席捲整個內部太陽系。
然後太陽將會進入它相對短暫的氦氣燃燒階段(1.3億年),那時,它將膨脹到超過水星軌道,隨後是金星。當它接近地球時,它將會每年失去4.9*1020 噸的品質(地球品質的8%)。
但是地球會存活嘛?
現在的情形是好壞參半。壞訊息是,據Schroder和Smith所說,地球將逃不過太陽的膨脹。即使地球可以擴大到比現在距太陽的距離遠50%的軌道(1.5AUs,AU: Astronomical Unit,長度單位,約等於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上執行,它也逃不過太陽膨脹的影響。不斷膨脹的太陽將會在到達紅巨星階段的頂峰之前吞噬掉地球,而太陽還有0.25AU和500000年的生長時間。
一旦進入太陽的大氣層中,地球將會與氣體粒子碰撞。它的軌道將會衰減並且向內旋轉。如果地球現在離太陽稍微遠一點,在1.15AU的距離上,那麼它就能夠在太陽的膨脹階段中存活下來。如果我們能夠將我們的星球推動到這個距離上,那麼我們也能夠存活下來。然而,這種說法目前完全是推測性的並且只停留在科幻小說領域。
現在我們來說好訊息。遠在我們的太陽進入紅色巨星階段之前,它的可居住區域(像我們所知的那樣)將會消失。天文學家估計,這一區域將會在大約十億年的時間內膨脹越過地球的軌道。不斷加熱的太陽會蒸發掉地球上的海洋,太陽輻射將會將氫氣從水中吹走。地球將不再有海洋,最終地球會被融化。
是的,這算是一種好訊息。但是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可以自信的說,人類將會在地球被太陽吞噬之前就被迫離開自己的巢穴。考慮到這些將發生在很久很久之後,我們甚至不能確定一些其他的災難性事件不會摧毀我們,或者我們不會遠遠的超過當前進化階段。
一個有趣的附帶好處是,太陽的可居住區域的邊界變化將會如何改變太陽系。雖然僅僅處在距太陽1.5AUs範圍之內的地球將不再處於太陽的可居住區域之內,但太陽系的大部分仍處於該範圍內。這一新的可居住區域將從49.4AU延伸到71.4AU,延伸到“凱珀帶”,這意味著以前的冰川世界將會融化,液體態水將出現在冥王星的軌道之外。
也許埃里斯(Eris)將成為我們新的家園,冥王星的矮行星將成為新的金星,Haumeau, Makemake和剩下的行星將會成為外部的“太陽系”。但是,關於所有這一切可能最令人著迷的是,人們甚至一開始就會想著要問“將來還會在這裡嘛”,特別是這個將來是在距現在數十億年之後。
莫名其妙的,我們現在面臨的謎題和我們離開之後將會留下來的謎題持續的吸引著我們。當處理諸如我們的太陽、地球和已知的宇宙的問題時,這種好奇心就十分必要。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存在,和宇宙比起來只是曇花一現,人類還會存活多久時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universetoday-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