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你在夜空中看到過的最壯觀的物體。當然,有一大堆的目標可供選擇,包括垂死的恆星、超新星殘骸、形成恆星的星雲和新舊星團,但沒有什麼能與螺旋星系的美麗相比。這些“島嶼宇宙”包含了數十億到數萬億顆恆星,它們呈現出自己獨特的結構。注意,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個結構,會覺得很費解,就像我們的提問者格雷格·羅傑斯所做的:
關於螺旋星系,有一件事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你只能看到旋臂繞了一半左右。由於外圍圍繞著核心旋轉的速度較慢,我預計人們會看到一些星系的旋臂繞著核心轉了很多次。難道宇宙的年齡還不足以讓這些纏繞得更緊的螺旋星系形成嗎?
當你觀察任何一個的螺旋星系,它們都展示出相同的表觀結構。
從星系中心向外輻射出的螺旋臂數量不定——通常在2到4個之間——它們環繞著星系向外螺旋運動。在20世紀70年代,我們產生了一個奇妙的發現,與我們的預期完全相反,原本認為當你向外移動時,恆星圍繞星系的軌道速度不會變慢,就像行星繞著我們的中心恆星轉的越遠,速度就越慢。相反,另一種說法就是恆星的移動速度保持不變,說明星系的旋轉曲線是平面的。
我們測量它的方法是通過觀察邊緣的螺旋,觀察單個恆星相對於它們到銀河系中心的距離有多少紅移或藍移。但是即使單個恆星的速度大致是恆定的,一個離中心兩倍遠的恆星繞一圈需要兩倍的時間,而一個十倍遠的恆星繞一圈需要十倍的時間。
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做一些計算:對於像我們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根據太陽和其他恆星的運動速度,太陽繞銀河系執行一週需要大約2.2億年。我們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6,000光年,我們離它的外圍還有不到一半的距離。這意味著,對於一個像我們銀河系這樣大約有120億年曆史的星系來說:外層恆星應該只完成大約25次軌道執行;太陽所在的恆星應該已經完成了大約54個軌道;1萬光年內的恆星應該已經完成了100多次軌道執行。
但是,正如我們的星系影象所顯示的,它們不會環繞幾十次;螺旋臂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一次都不環繞!當我們第一次意識到星系的這種屬性時,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這些旋臂不是物質,它們只是一種視覺效果。無論星系是否處於孤立狀態,這都是正確的。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星系還提供了另一種暗示。
圖片來源:ESO,由EFOSC儀器拍攝,安裝在ESO位於智利的La Silla天文臺的3.58米新技術望遠鏡上。
你注意到螺旋臂上佈滿了“粉紅色”的點了嗎?每當我們有新星形成的活躍區域時,這些就會出現;粉紅色的訊號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精確的波長的發射光的過量:656.3奈米。這種發射光在高溫的時候產生,當熾熱的新恆星明亮地燃燒,足以電離氣態物質,然後當電子與質子重新結合時,新形成的氫原子以特定的頻率發光,其中就包括一種可以使這一區域發出粉紅色的光。
這向我們表明,這些旋臂實際上是由物質密度高於星系中其他位置的區域構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恆星可以自由地進出這些旋臂。
解釋這一現象的理論自1964年以來一直存在,被稱為密度波理論。該理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旋臂本身似乎停留在同一地點,就像交通堵塞停留在同一地點一樣。即使是個別的物體(旋臂上的恆星; 交通堵塞的汽車) 可以自由移動,在任何時候,堵在“軌道里”中的星星數量都是相同的。這導致稠密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保持穩定。
它背後的物理學原理甚至更簡單:不同半徑的恆星都會產生我們所習慣的引力,而這些力正是維持螺旋形狀的力量。換句話說,如果你從一個氣體密度過高的區域開始,並允許你的“圓盤”旋轉,你會得到一系列恆星最初形成的一系列區域:原臂。隨著時間的推移,星系不斷演化,這些旋臂——以及密度過高的區域——僅靠引力的作用得以維持。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在你的星系周圍是有一個巨大的光環(下圖,右側),或者根本沒有暗物質(下圖,左側) ,這種理論都同樣有效。
儘管你問題的前提是有缺陷的,格雷格,但因為一個星系中的外層恆星和內部恆星的運動速度一樣快,所以臂狀結構永遠不會停止,不管一個星系有多老,這都是由星系本身的物理特性決定的。恆星、氣體和塵埃這些物質就像交通堵塞,發現自己在旋臂在任何時候附近都很擁擠, 一旦它們再次移出,它們會發現自己和其他恆星之間的距離很遙遠,就像我們今天的太陽一樣。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Ethan Siegel Senior Contributor- J.Sm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