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與卵子相結合才能生出小寶寶,估計這個道理大家都想得明白,但從釋放精子的位置到卵子受精,只需幾十釐米,但精子的總長也只有55-60微米,所以跨越這段距離大約需要4-6個小時,甚至可能需要更久!
那麼精子是怎麼到達卵子的呢?毫無疑問,精子不是叫做小蝌蚪麼,它就是游過去的!當列文·虎克在1677年觀測自己的精子時就是這樣描述的:
看到了巨量的微生物,每一個都有腫大的頭部和近乎透明的長尾,每一個都在不斷地蠕動,有點像蛇,又有點像水中的鰻魚。
當然作為經常用顯微鏡觀測的虎克,他的素描技術也是專業的,當年沒有攝像機也沒有相機,只能手工繪製,觀測沒多久一張精子素描圖就出現在了手中!
列文虎克畫的精子
其實虎克還畫出了精子的“動態”圖,因為圖中的第一個精子就在上下扭動前進中,所以精子就是以擺動尾部的形式,一路游到卵子那裡並且成功進入卵子,然後受精、著床,最後發育成胚胎,經過十月懷胎,然後生下來就是小寶寶了!
欺騙了科學家300多年,精子居然不是上下扭動著遊動的!
但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Gadêlha和他的同事們研究卻發現,精子的遊法完全不是這樣,之前的顯微鏡只能看到一個平面,所以我們只能看到精子的擺尾式游泳,但現在有了3D顯微鏡以及高達55000幀的超高速相機,直接將人類精子的遊動建立了一個運動模型!
這樣運動?
結果發現,精子游動並不是甩鞭一樣的運動方式,和蝌蚪或者魚類的運動方式完全不一樣,它是一種螺旋形擺動的方式,並且在擺動的同時,頭部也在以一種緩慢的方式轉動,但似乎並不同步,頭部旋轉和尾巴的螺旋式擺動實際上是由兩個不同的細胞機制控制下的兩個獨立的運動。
其實它是這樣運動的
簡單地說精子看起來就像在水中以一個鑽頭邊旋轉,邊前進的方式運動,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Gadêlha這樣形容精子運動:“精子根本沒有游泳,它只是不斷的鑽進液體中。”
精子為什麼要以這種詭異的方式前進?
數億年來哺乳動物一路披荊斬棘,演化到了現代文明,精子就是其中的橋樑,假如它不適合在人的體液環境中游動,那麼估計早就已經滅絕了!
生物進化樹
研究者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男科學教授艾倫·佩西稱,精子面對的環境要比在3D顯微鏡下游動的環境惡劣得多,首先體液環境酸鹼度不同,其次則是粘稠度不同,還有體液比較少,而實驗環境則非常豐富,最後,在這個環境下,人體可能還是在運動狀態的。
看起來似乎像個鑽頭
這種螺旋前進的方式符合能量最小原理,消耗最低,但在應對纖毛的細胞阻礙有著非常好的效果,這才有可能繞過這些纖毛的阻擋,越過粘稠的體液,得到子宮分泌的醇結合白蛋白、脂蛋白,以及蛋白酶解及糖苷水解的酵素,讓精子獲能,最終一鼓作氣衝到卵子,成功受精!
延伸閱讀:虎克對精子的誤解
1677年虎克發現精子後的1695年,荷蘭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尼古拉斯·哈特索克觀測到精子時,一度以為發現了上帝的秘密,因為他想當然的認為,精子會從男性進入女性的子宮內,然後在那裡發育出一個小人,所以列文·虎克認為每個精子內都藏著一個小人!
尼古拉斯·哈特索克認為,精子中住著一個個小人
但這位老兄卻無法解釋為什麼那麼多精子放出去,卻只有一個小人生出來,這讓他頗為尷尬,不過這也不怪他,畢竟精子很多,找起來容易,而卵子卻只有一個,直徑還只有0.2毫米,身體內環境那麼複雜,咋個找,也難怪他們沒發現!
一直到100多年後的德國科學家卡爾·恩斯特·馮·貝爾才發現哺乳動物的卵細胞,而人類的卵細胞則要到300多年後的美國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埃德加·艾倫才被發現,之後才逐漸搞明白人類的生殖過程!
延伸閱讀:精子是如何到達卵子的?
一般一次的精子數量大約為6000萬到2億,因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數量也有差異,放出精子後,大部分會被體液衝出體外,所有有很多要小寶寶的女性就會在事後躺著休息一段時間,以便更多的精子進入體內。
精子獲能
這是精子獲得穿越卵子透明帶的能力,精子在附睪內已經獲得受精能力,但附睪會分泌一種去能因子在精子表面,抑制了它的受精能力,它會在精子進入子宮的宮頸時,精漿的去能因子被阻擋,精子同子宮內膜接觸後,子宮內膜產生獲能因子。在這個過程中輸卵管的分泌物也參與了精子獲能過程。
受精過程
從宮頸到輸卵管壺腹部,一路上精子有因為不夠強壯掉隊的,有因為白細胞吞噬而“失蹤”的,還有迷路找不到的,到卵子跟前時大約只剩下幾百不到。
但卵子只需要一個精子就可以了,所以這些精子就會群起而攻之,卵子外層有一層透明帶,精子必須用頭部的溶解酶才能將其溶解進入卵子,一般一個卵子的酶遠遠不夠,所以必須群毆,也許在某個時刻一個運氣好的精子進入了卵子,此時透明帶就會分泌物質再次堵住缺口,並且將釋放一種特有的酶,清除其他未能進入精子。
所以這是一場生死之戰,不過恭喜各位,你們都是站在紫禁之巔、獲得勝利的那個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