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先說一下為什麼地球為什麼會有兩極呢?這首先是由於地球自轉的結果,

​自轉著的地球,就像是一個陀螺。陀螺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特性,就是一旦旋轉起來,其轉動軸的方向將永遠保持不變。正是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方向永遠保持不變,所以地球在公轉時,才能總是以赤道對著太陽。因為赤道地區Sunny直射而兩極地區Sunny斜射,因而才有熱帶、溫帶和寒帶之分,因而才有兩極,至於一年四季變化和極晝極夜現象,則是由於地球的自轉軸與其軌道平面成23.5度角的緣故。

但是,在地理景觀上,南極和北極是截然不同的。南極是大陸,北極是大洋,這又是為什麼呢?

科學並不神祕,恰恰相反,在我們司空見慣的生活中,往往就包含著極其深刻的科學道理,在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之後,當人們終於把各大陸的輪廓比較準確地繪製到地圖上時,便看到了一個極其有趣的事實,即大西洋兩岸的陸地凹凸對應,大小一致,就像是一張報紙被撕成了兩半。然而,也許是熟視無睹的緣故,雖然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一現象,卻沒有把它當成一回事,

實際上,早在1620年就有人提出過,根據大陸的形狀來看,南北美洲有可能曾經和非洲及歐洲大陸連線在一起,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並沒有實際資料作依據,也就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到了19世紀末期,由於地質資料愈來愈豐富,有人又重新提出這一問題。例如,奧地利的地質學家休斯,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陸上的岩石非常一致,地層也非常接近,因而大膽地將它們拼湊在一起,構成一塊單一的大陸,並稱之為岡瓦納古陸,

進入20世紀以後,地球科學的積累達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程度,人們的觀念正面臨著一場新的變革,魏格納順應時勢,再一次舉起了大陸漂移這面旗幟,

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國。他長大之後成了一名氣象學家,但卻對地質和地球物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1912年,魏格納在一次演講中,例舉了大西洋兩岸多得驚人的化石、岩層和地質構造的相似性,說明它們有著親緣關係。他認為,大西洋兩岸的大陸,就像是一塊撕成兩半的報紙,當把它們重新拼在一起時,上面的字跡就能一一對應,原來的能讀出來。1915年,魏格納發表了他的名著《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在地質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一直爭論了半個多世紀。

爭論的焦點,就是力源問題,要使如此巨大的大陸塊體沿著水平方向發生漂移,沒有一種相當巨大的能源作動力,是絕對不可能的。魏格納認為,既然地球的物質在重力(即引力)的作用下能夠發生垂直流動,那麼,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同樣也應該能夠沿水平方向移動。但是,垂直力源(重力)無處不在,水平力到哪裡去找呢?而在魏格納的時代,由於條件所限制,這種力量是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來的。這就是大陸漂移學說難以為人們所接受的最根本的原因。儘管如此,魏格納對此卻堅信不移。

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海洋地質學家在研究洋底地形時發現,所有大洋的中部都有一條連綿不斷的海底山脈,長達數萬千米,人們把這海底山脈叫做大洋中脊。

測定了大洋中脊大量岩石標本的絕對年齡以後,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大洋中脊都很年輕,都是在大約1.35億年以前開始的白堊紀之後形成的。後來,人們在測定大洋中脊兩側岩石標本的絕對年齡和磁性時,又發現了一個更加奇怪的現象,即從中脊往外,岩石的年代越來越老,而岩石的磁性則成明顯的條帶狀,而且兩邊是對稱的。經過精心研究和對比,人們恍然大悟,由於地幔對流的結果,下面的物質正在沿著大洋中脊上升,從而把大洋中脊兩邊的海底板塊持續不斷地往兩邊推移。科學家據此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而海底擴張,正是大陸漂移的原動力。長期困擾人們的力源問題,終於迎刃而解了,魏格納的學說在被譏諷和嘲笑了幾十年之後,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是連在一起的,魏格納當時把這塊聯合大陸稱為潘加(希臘語,即所有的大陸),亦稱“聯合古陸”。

後來由於地幔對流,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北面的一塊叫做勞亞古陸,南面的一塊就是岡瓦納古陸,這就是所謂的板塊運動。再後來,這兩塊古陸也相繼四分五裂,前者形成了北美洲和歐亞大陸,後者則分裂成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紐西蘭和印度次大陸。

最近幾年,通過全球性陸地和海洋地質及地球物理的綜合研究,特別是對南極大陸的考察和研究,人們對於大陸漂移和岡瓦納古陸的解體過程,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

在3.5億年以前,地球是寒冷的,聯合古陸南部的大部分都為冰雪覆蓋,到大約2.8億年以前,地球開始轉暖,溫帶的氣候從南緯40度一直延續到南極,那時的南極大陸長滿了茂盛的闊葉林。到2.2億年以前,地球上出現了陸棲和水陸兩棲的爬行動物。從1.9億年以前開始,地球進入了一個強烈的火山活動的高潮期。100萬年以後,即地質上的三疊紀末期,聯合古陸北半的勞亞古陸和南半的岡瓦納古陸開始分離。差不多與此同時,這兩塊古陸本身也開始解體。

又過了6500萬年,大約在1.3億年以前的侏羅紀末期,北大西洋和印度洋大規模地張開,北美洲和歐亞大陸開始分開,非洲和澳洲開始分離。由於裂谷的產生,南大西洋開始形成。大約在7500萬年以前,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相撞,喜馬拉雅山開始隆起。

到大約5000萬年以前,澳洲和紐西蘭開始分離,南極大陸開始緩慢地往南移動,逐漸到達它現在所在的位置,從大約3500萬年以前開始,南極周圍的海洋開始變冷,海岸地區的森林減少。到2000萬年以前,南極大陸又重新為冰雪所覆蓋,並且與其他大陸完全脫離,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這次形成的大冰蓋,一直延續到現在。也就是說,現在的南極冰蓋,已經有2000萬年的歷史了。大約500萬年以前,南半球的氣候變得更加寒冷,在冬季,大洋裡的浮冰往北一直延伸到南緯45°左右。奇怪的是,在這期間,地球上的氣候是不對稱的,北半球相當暖和,以至北極地區是一片無冰的海洋。直到250萬年以前,北極地區才開始結冰,成為名副其實的北冰洋。而且有跡象表明,在那之後,北冰洋裡的冰蓋似乎還曾經消融過。

這就是南北兩極的由來及其地質演化史。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從面積上還是從形狀上來看,北冰洋和南極洲都是極為相似的。例如,北冰洋的面積為1470萬平方千米,而南極洲的面積則為1405萬平方千米,在北極,除了狹窄的白令海峽之外,北冰洋只有一個出口與外界大洋相連,那就是格陵蘭與挪威之間的大西洋海淵。而在南極,南極大陸也有一個唯一的犄角與外界大陸遙遙相對,那就是南極半島,不僅如此,這兩個一凹一凸的地理單元,在高低起伏上也有明顯的對應之處。例如,南極有一條高高的山脈橫穿大陸,那就是橫貫山脈,而北極則有一條深深的海溝橫在海底,就是北極海溝。

北冰洋的平均深度為1280米,而南極洲的平均高程則為1830米。南極洲最高的山峰,是在南極半島根部的文森峰,海拔高程為5140米;而北冰洋最深的地方,則正好是在其海淵出口的頂端,深達5608米,也就是說,南北兩極不僅其最高點和最低點的海拔數值大體相似,而且其所在的位置也一一對應,因此,如果我們用一把巨大的鏟子,將南極大陸沿海平面以上250米左右地方剷下來,然後翻轉過來,小心翼翼地扣到北冰洋裡去,那麼,地球的兩極則將變為海拔250米左右的平地。人們把這種高低相反、一一對應的關係叫做對蹠關係。

看上去,宇宙似乎存在著一種巨大的壓力,不僅把地球壓成了一個扁球體,而且還把其頂部壓出了一個大坑,那就是北冰洋。而大坑中的物質,則在底部凸顯了出來,就是南極洲。這一過程,就像是壓模似的,至於是什麼原因,則仍然是一個謎。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一個新蘑菇化石讓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將蘑菇起源提早3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