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越是無知就越是自信,而知道得越多反而更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在人類對宇宙還一無所知的時代,人們認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直到科學誕生,人類才發現無論是自己還是地球,都是如此的渺小和普通。

既然人類和地球在宇宙中都十分普通,那麼宇宙就必然存在著大量其它的生命與文明,於是人們的心中逐漸產生了一絲擔憂,“外星侵略”成為了一個熱門的科幻題材,不斷出現在各種形式的科幻作品之中。迄今為止,人類親身踏足的最遠地方就是月球了,這顆地球的衛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僅為38萬公里,而在茫茫宇宙之中,距離是要以光年來進行計算的,可見人類的航天水平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由此映射出了人類的整體科學水平也不過是處於初級階段。如果有一個能夠跨越星辰大海來到地球的外星文明對地球發動侵略,人類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在以事實為基礎的科幻作品之中,人類在面對高等外星文明時,通常只有兩種存活下來的方式:一是依靠地球神秘莫測的微生物幹掉外星人,二是依靠外星人的同情心和道德感與之實現和平談判。

我們希望外星人是友善的,那麼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我們就是那個外星人,我們是選擇保護還是侵略呢?假設有朝一日人類擁有了在太陽系內自由航行的能力,並且發現在太陽系內的某一顆星球之上存在著外星生物,但這些生物尚未擁有智慧,或只是擁有初級的智慧,那麼我們會選擇保護還是侵略呢?我們自認為自己是善良的,我們不會去野蠻地侵略,而是會將這些生物保護起來,觀察並研究它們的進化發展歷程,但現實與理想可是兩回事。

看起來關於保護與侵略的抉擇實際上就是善良與野蠻的選擇,但實際上保護並不意味著善良,侵略也不等同於野蠻。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的祖先與其它動物一樣生活在地球這片大地之上,而隨著智慧的誕生,人類與其它動物相比,開始具有了明顯的生存優勢,這種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擠佔了其它動物的生存空間,不過此時這種擠佔還並不明顯。

之後隨著人類智慧的進一步提升以及物質資料生產的增加,人類開始形成原始的社會結構,此時人類活動對於其它動物生存空間的擠佔就比較明顯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村落和城鎮的出現,其它動物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時至今日,其它動物的生存空間已經比人類文明誕生之前要少得多了。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其它動物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少了呢?是因為人類天性野蠻嗎?當然不是。

人類自始至終也沒有絲毫“擠佔其它動物生存空間”的打算,人類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生存和發展。

人類要生存就要獲得生存資源,人類要發展就要獲得發展資源,而隨著文明程度的提升,個體所需要的生存資源以及發展所需要的發展資源變得越來越多,所以就必須要設法獲取更多的資源,而在獲取這些資源的過程中,其它動物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壓縮,這只是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索取所產生的副作用,而並非人類有意要去擠佔其它動物的生存空間。所以對於其它動物生存空間的侵略,並不是源於我們的野蠻,而是源於我們的需求。

人類現在還是一個地球物種,但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星際物種,而左右人類能否實現這個跨越的關鍵因素就是資源。

試想,一艘能夠帶領人類在太陽系內自由穿梭的宇宙飛船的航行需要消耗的能源必然是巨大的,當人類發現了一個擁有低等生物的星球時,保護還是侵略並不由人類的主觀意識所決定,它也並不是一個選擇題,起決定性因素的是這個星球是否適合人類居住、這個星球上的資源是否可供人類利用。在有限的空間內,物質資源是有限的,但文明的發展和生存的需求卻是無限的,所以有需要的資源就要獲取,這與野蠻和善良無關。

當一個星球沒有人類所需,那麼保護生物,觀察和研究生命的發展歷程對於人類來說就是最大的收益,此時保護與善良無關。當一個星球充滿了人類所需的資源,人類選擇佔領、開採、移民就是最大的收益,此時侵略也與野蠻無關。

14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盤點在未來,極有可能實現的十個科學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