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之中,可以說存在許多的星系,而每個星系的樣子可能也完全不一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星系“模樣”逐步給我們展現出來,因為人類的探索實力在不斷地提升了。在發現之後,我們可以將它們比喻成一些常見的“物體模型”來進行分析,這樣我們也更加容易記住。而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報告指出,來自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一次“空間巡邏”,我們又發現了在銀河系之中的一個“奇怪星系”,從描繪的圖片上來看,科學家們將它稱之為“飛碟”或者是“飛碟”星系,確實我們看到也會有這樣的想象,因為太像了。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這張“令人驚歎”的影象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它的一個結構,中心圓滑由於“飛碟”中心,四周則是它的一個環形結構,星狀凸起,清晰可見。而拍攝的這張“螺旋星系”影象,是位於8500萬光年外,所以說可以想象到美國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確實還是比較厲害。根據科學家們的分析,這次拍攝的“飛碟”星系坐落在曼薩(Mensa)南部星座。科學家們看到這種照片之後,認為可以為恆星在銀河系之中,如何演化以及中心黑洞的轉變過程提供了有利的線索,當然我們看這個圖片可能並沒有看出什麼高階知識在裡面,但是科學家們看到就能夠分析出一些“超乎想象”的事件。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報告指出,科學家們已經將觀察到的星系進行命名說明,或將正式稱為IC 2051,美國宇航局(NASA)在一份宣告中稱,這些“飛碟”星系被認為在星系的演化中起著關鍵作用,並影響到潛伏在大多數螺旋中心的超大品質黑洞的生長,從現有的研究資料表明,這些大多數星系凸起可能是複雜的複合結構,而不是簡單的結構,混合除了一個“飛碟”星系的模型,類似於盤狀或盒狀狀態,有可能導致宇宙中凸出形態的陣列結構,但是由於距離相對較遠,所以暫時是無法仔細觀察中心區域。
同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指出,在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拍攝了的8500萬光年以外的“飛碟”影象之中,它還存在一個情況,那就是其中心有一排星條,整個跨度達到了190光年,由如一組長而細的“電離氣體束”中的一束,這種氣體稱為“細絲”,可以展現出無線電波狀態。其實簡單的來說,就如我們描述的“電流圖”一樣的影象,就是這樣的模式。根據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約翰尼斯·斯塔古恩(Johannes Staguhn)領導戈達德的GISMO團隊表示, GISMO觀測到了波長為2毫米的微波,這使我們能夠探索紅外光和更長的無線電波長之間的過渡帶中的星系。
這樣就看可以清晰地分別出這個星系之間的“樞紐”。因為在這些連結“細絲”之中,頻譜的這些部分中的每個部分都由不同型別的“發射點”所控制,所以從這個就可以分析出起源的位置。不過有科學家們表示,這些“細絲”描繪出了銀河系中心一些高能事件所產生的“大氣泡”,而它們的“發射點”就位於氣泡的邊緣,該中心位於射手座明亮的區域,距離我們約27000光年,影象中的其他紅色弧線顯示了其他細絲的一個狀態,所以說這可能就是分發的起源點,當然這暫時也是一個猜測性的。
當然是否是真的“細絲”起源區域,暫時科學家們沒有給出一個答案。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天文學家認為,這顆超新星(或者“飛碟”星系區間)已有400年曆史了,大約在1600年左右對南半球觀測者來說是可見的。 或者我們就應該給予“SNR 0509-67.5”的一個命名,因為它是大麥哲倫星雲(LMC)中發生的斯特勒爆炸的可見殘跡,並且以每小時1100萬英里(4917440米/秒)的速度擴充套件,這就是看到的“細絲”,包括美國航天局(NASA)也認為,氣泡表面的波紋可能是由氣體密度的不同變化引起的,所以才產生了不一樣的“細絲”長度,這也是天文學家們觀察到一些奇怪的短“細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