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近日,中國航天傳出好訊息,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已成功運達海南文昌發射場,不久後將搭乘長征5B運載火箭升空,並將首次執行外太空在軌建造任務。

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中國航天預計有40多次發射任務,包括火星探測和空間站等多個專案,其中,將會有12次事關空間站的建設,由此可見,對長征系列火箭來說今年仍是忙碌的一年,而隨著新一代大推力火箭長征5B的應用,中國空間站的建造工作將在2020年全面展開,預計在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組裝任務。

此前,航天單位特意為“天和”核心艙的轉場運輸設計了“麵包”型包裝箱,用以控制海陸運輸中的震動量級和溫度,此外,由於空間站核心艙屬於精密裝置,在減震方面,包裝箱內還進行了“充氮”處理,這和市面上高階硬碟的減震原理類似。據悉,“天和”是整個空間站艙室的控制中樞,早在2019年4月就已完成初樣測試,公開的資料顯示,“天和”長約18米,重量約22噸左右,比目前國際空間站的“曙光號”核心艙略大,可容納3名宇航員駐留。

原計劃是在2018年後進行發射,然而,與之配套的長征5號運載火箭在2017年發射失敗,影響了“天和”的時間安排,同期還造成了“嫦娥5號”發射計劃的推遲,隨後,相關單位為此進行多次穩定性試車驗證,長征5B完成了多項技術升級,可以說,2020年是長征5B走向成熟之年,將會成為運送中國空間站太空艙的中堅力量。

事實上,早在2018年,“天和”核心艙就曾亮相青島航展,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有能力獨立建造空間站的國家,中國在太空科研領域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擁有全套空間站建造技術。此前,根據俄羅斯專家預測,當前的國際空間站由於技術過於陳舊,預計最多“續命”到2024年就會返回地球,屆時,外太空可能只有中國的空間站能夠使用。

和以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空間站不同,中國的空間站主要應用於科學研究,並且在設計建造之初,就為不同的航天器預留了大量介面,讓各國科學家進行太空科研成為可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空間站,是真正惠及全人類的事業,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基於政治目運作的空間站有著本質的區別。隨著“天和”核心艙被送往發射場,中國的空間站建設即將啟動。

​然而,在中國航天的規劃中,空間站僅是整個太空超級工程的序幕,現在,火星探測器和探月計劃也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無數國內外網友紛紛為中國點贊,中國人的開放、包容與奉獻延續了五千年華夏民族的精神要義,隨著航天探索領域的全面開花,世界必將見證中國曆經無數辛酸風雨之後永不屈服的民族之魂。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巨大的恆星吃掉了死去的鄰居,並造成了有史以來最明亮的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