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提到進化論,很多人會自然想到達爾文,達爾文的名字就是進化論的代名詞。

實際上,達爾文的進化論存在很大的問題,這個理論對於生物進化方式的解釋是錯誤的。

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變異和自然選擇,其中變異是隨機發生的,或者稱突變。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種理論的核心之一—突變。

從生物學的意義上講,突變就是基因突然的、沒有原因的變化。

按照達爾文學說的說法,不好的突變會經自然選擇過程被淘汰,而對物種有利的突變則會被累積下去。表面看,這種說法沒有問題,但深究下去就會發現它的漏洞。

突變的說法給人這樣的感覺,所有生物,包括我們人類,是一堆堆原子分子透過無數次的巧合堆積起來的。

在生物學上,基因突變通常並不是什麼好事,突變可以導致器官無法正常運作,DNA嚴重受損,身體免疫力低下、甚至死亡等。假如有一千個核苷可能發生隨機改變,有害的變異遠遠大於有利的,就算偶爾有有利的變異個體被自然選擇給保留下來,但這個個體發生下一次的變異就不能保證都是有利的,而且必定絕大部分是有害的,這樣生物個體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問題。因此,滿足自然選擇需要一個無限龐大群體。

由於有益突變機率很低,有害突變佔的比例很大,需要犧牲一大批的“殘次品”,這使得物種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我們知道,高階物種的繁殖力是有限的,過高的淘汰率是物種不能承受的。所以,若某種生物以隨機無序的變異來適應環境的話,恐怕這個種群還來不及進化都已經全部當犧牲品了。

有一位西方動物學家說過這樣一段話:很難相信,恰好的突變,能夠滿足動植物自身的需要。然而,達爾文理論甚至要求得更多:單一的動植物需要數千次的運氣和適當的機遇方可造出。也就是說,奇蹟必須成為普遍規律:可能性極小的事件會輕易發生。沒有禁止白日做夢的法規,但這不應該屬於科學。

我們再來看達爾文進化論的另一個核心——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學的前提是生存競爭,實際上將自然選擇作為生物進化機制也是不合適的。

首先,自然選擇不能解釋各種生物結構和功能的產生和存在。

舉些例子。許多重要性較低,不影響生物生存的器官和特徵仍有其特定的功能,如眉毛、頭髮、喜怒哀樂的表情,缺乏這些器官和功能不足以使生物成為“不適者”,自然選擇理論無法解釋這些生物現象的存在。

大家知道,人有害羞、惻隱之心、同情心、憐憫心等,這些情感在生存競爭中可能還會起副作用,按照自然選擇的原理人根本就不可能有這類情感的存在。

又譬如,人與人之間有許多微小差異,人的眼睛、耳朵大一點、小一點;膚色淺一些、淡一些;不同人頭髮的顏色,這些差異的存在也不是透過自然選擇產生的。更極端的例子,比如北歐人鼻子長,那麼是否說有個人鼻子因為突變長長了一毫米,然後他就存活下來,那些鼻子一般的人就都死了? 還有,非洲人頭髮短而卷,是否當時頭髮稍長點的,頭髮直的都熱死了?透過這些小細節,說明自然選擇並不是決定進化的關鍵因素。

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體系裡,自然選擇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機制, 它是掌控自然的無形之手,沒有自然選擇,生物界就沒有秩序,只是一片混沌,自然選擇這隻無形之手造就了眾多完美的物種。

人們不禁要問:自然選擇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嗎?又是誰賦予了它如此的神力?所有生命在深層意義上都是偶然的,是透過一大堆巧合拼湊而成的嗎?

兩個世紀前,達爾文提出了他對生物進化的看法,這種進化學說在嚴格意義上並不是科學理論,自然選擇實際只是一種基於觀察之上的推測,看似可以解釋進化現象,細究下去卻是疑點重重。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達爾文進化論被一些人奉為絕對的真理。在那個時期,人類的生物學知識還不是很完善,一些支援達爾文學說的生物學法則在今天看來是片面甚至是錯誤的。

由於達爾文進化學說有很多漏洞,存在重大缺陷,很多自然現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導致進化論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理論。

達爾文進化理論還有很多負面作用,什麼叢林法則,強者通吃的思想都是源於這種進化理論,這樣的思想對於人類社會具有破壞性。

隨著生物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對生命微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入,對於達爾文進化學說的質疑越來越多。在微觀世界裡,生物結構的複雜性遠遠超出過去人們的想象。生物分子體系不僅複雜,而且運作嚴整有序,這樣的體系不可能建立在隨機的基礎之上,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有序形成。

基於新的分子生物學理論,有科學家認為,生物分子體系與環境之間存在對應變化的關係,生物系統具有解讀環境的能力,也就是說生物進化是一個非隨機的過程。生物進化是在一種內在機制作用下實現的,人們應該從生物分子體系內去尋找生命的演化機制。

16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令人困惑的光子的多普勒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