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年當中,我們都知道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急劇上升,海洋酸化程度不斷加強。但是,近日,海洋科學家又發現了另一個災難性的問題。
他們發現,由二氧化碳升高導致的酸化海洋,除了導致已知的對於具有碳酸鹽外殼和骨骼的生物有威脅外,也可能導致熱帶礁上魚類的行為發生重大變化。
一些魚類會因酸化的海水,發生“神經錯亂”,他們變得更加大膽、活躍,視力也會改變,迷戀上自己捕食者所散發出的味道,可謂是自然界真實的自投羅網。而且這種行為僅僅是對捕食者,對於其他生物所散發出的味道並不感興趣。
來自澳洲,加拿大,挪威和瑞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發表了一項研究,卻對這種說法提出了挑戰。他們在為期三年的研究當中,對6個種類的魚類行為進行了研究。
他們發現,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海水中生存的橙色小丑魚,不再能夠辨別出在礁石上找到合適的棲息地的化學資訊。而且正在之後對於其他種類的小丑魚以及其他物種(主要來自熱帶水域),他們也發現了類似的行為,而且這種影響通常是巨大的。
但是,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澳洲基隆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海洋科學家蒂莫西·克拉克(Timothy Clark)稱,他們最初著手研究這些行為改變背後的生理機制,之後卻未能再現這些變化(更不用說解釋它們)。
他們在研究中詳細介紹了酸性海水的三種影響:使珊瑚魚傾向於向掠食者的化學線索游泳而不是逃逸,增加它們的活性,並改變魚在某些行為上偏向其左側或右側的趨勢。研究人員曾嘗試將每個實驗一一重複,但是卻未能實現。
總體而言,該小組研究報告說,將魚類暴露在海水中,其酸化水平預計到本世紀末才對這三種行為產生“可忽略的”影響。
也有研究人員稱,複製小組沒有研究小丑魚,沒有使用不同的水量和實驗時間,並且使用了不同的設定來研究化學資訊的避免。
同時,方法學上的差異、以及不適合的實驗對比,同時他們也無法捕獲足夠多的小丑魚,都對於這次實驗無法複製有影響。
不過,研究人員依然稱,這次在《自然》雜誌雖然未推翻之前形成的對於魚類行為的影響,但是依然減輕了人們對海洋酸化影響的擔憂。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約瑟芬·桑丁強調說,氣候變化仍然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威脅。如果海洋像我們測試過的那樣酸性如此強,那麼它也會變暖,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不管怎樣,海洋酸化已經影響到海洋中眾多生物的生存,同時也有可能已經改變了它們的生活習性。這次的研究,可能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給研究人員提供新的可能,但是是否結果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