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朋友看到標題就想進來噴了,一會人由猿進化而來的,一會人由魚進化而來的,一天天的正事不幹,盡在這裡瞎扯。
我要告訴你的是,兩種說法都沒錯,人的祖先是猿,猿的祖先是誰呢?總不會是石頭裡蹦出來的吧。
現在比較公認的進化樹認為,人的祖先是猿,猿的祖先是更古老的靈長類,而靈長類的祖先是中生代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是合弓綱爬行動物,爬行動物的祖先是兩棲動物,兩棲的動物的祖先是魚,所以我們的祖先是魚,這一說法並沒有錯。
那麼,人的祖先是魚都有什麼生理證據呢?我們來看看人體上還存在著的一些蛛絲馬跡。
1、耳盲管
如上圖所示,每10個人裡面就有1個人有這種耳洞,也叫耳盲管,這個洞其實就是我們的“腮”,這種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返祖現象。
大家都知道一般魚類生活在水裡都是用腮呼吸的,我們的祖先也不例外。
但是隨著一隻不願意做鹹魚的魚登上了陸地,在水中幫它們呼吸的生理構造,鰓,就不再堪用了。
這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成為兩棲動物,呼吸的重擔逐漸交給了面板和肺臟。然後進化出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都不會再有鰓。
人類胚胎的發育其實還保留了魚變成人的這樣一個過程。在胚胎髮育的早期,會像魚一樣形成腮弓和腮裂,然後腮裂逐漸癒合,腮弓發育成上下顎、喉結和耳朵等一系列結構。然而總有些人癒合得不徹底,在耳朵附近形成一個小洞,就變成了耳盲管。這個耳盲管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有可能引起阻塞和繼發感染,引起一種耳鼻喉科常見疾病——耳盲管炎(也叫耳前瘻管炎)。
2、喉返神經迷之走位
喉返神經從腦部發出,連線頸部的大量結構,主要控制咽喉的運動,包括吞嚥行為和日常發聲。
為什麼叫喉返神經呢,因為它完全不管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偏偏要繞過心臟動脈,來了一招曲徑通幽:右側喉返神經要向下繞過頸動脈,而左側的喉返神經更甚,向下延伸至心臟附近,繞過主動脈在返回喉部。
這匪夷所思的佈局自然少不了我們魚類祖先的功勞。我們的喉返神經在祖先那裡屬於第四迷走神經分支,位於第六動脈弓之下,神經與動脈二者互不干擾。可到了陸生動物這裡,第六動脈弓退移至胸部,而喉返神經還得乖乖地從它下方繞過,就形成了今天這種尷尬的局面。
不過也不能完全怪魚,因為我們的祖先並不知道後代的脖子會長這麼長,當我們的祖先還是魚的時候,它們沒有脖子,它們的喉返神經並不長。喉返神經和動脈血管穿插在腮弓上,後來慢慢進化出了脖子,喉返神經就被壓在了動脈血管下邊,越拉越長。進化只能在現有的基礎上修修補補,要想喉返神經斷開,在重新找一條近道,很明顯,進化沒有這麼智慧。
當然,說道這一點,我們還算幸運的,長頸鹿比我們慘得多,喉反神經有4米多長(這得有多長的網路延時)。
3、輸精管迷之走位
除了喉反神經以外,輸精管也是繞了一大圈才能到達目的地,難道是祖先未卜先知,延長了賽道,從而可以儘可能地篩選出更優秀的小蝌蚪?
言歸正傳,我們還是一隻魚的時候,睪丸(精巢)是在體腔內部靠近心臟的位置的,但是隨著我們變為恆溫動物,體溫升高,體腔的溫度超過了精子成活的溫度,為了保持精子的活性,睪丸才移到身體之外,進入了陰囊裡,但這一過程,輸精管無法繞開盆骨和輸尿管,所以只能繞一大圈。
這一過程,在胚胎髮育的過程中其實也進行了重現。嬰兒的睪丸一開始也是在體內的,隨著發育過程,逐漸落入陰囊,有些嬰兒發育不良,睪丸無法順利進入陰囊,會造成隱睪症。這種情況下藏在體內的睪丸會因為環境溫度過高而難以正常產生精子,且比正常睪丸癌變率高出幾十倍。
其實睪丸是從盆骨前方落入陰囊的,輸精管硬生生被盆骨和輸尿管給卡住了,所以只能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長途跋涉走冤枉路了。
最後:
可以看到,哪怕已經過了幾億年的進化,人類依舊保留有一些魚類留下來的痕跡,並且在胚胎髮育時還會再現某些進化過程。
那麼如果說魚是人類的祖先,那麼究竟是哪種魚造的孽呢?害我現在要上學、要上班、要帶孩子。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舒德干發現了這貨,並且還登上了nature雜誌的封面:
它們還有一部分沒有上岸,並且活到了現在,大概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