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自然簡報(Nature Briefing)發表了一條令人震驚的資訊:Springer出版集團旗下的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奈米顆粒研究雜誌)再度成為投稿欺詐的犧牲品,目前已經發現了19篇有問題的論文。
而本次投稿欺詐的組織協調令人震驚,以至於期刊編輯部發表的宣告中,幾乎聲淚俱下:
“我們粗心大意了嗎?也許是。但是誰會想到,科學誠信欺詐會發展到這個程度。即他們先構建一個網站域名,然後以知名專家名義在我們期刊提出一個合理而有趣的特刊,卻只是為了發表幾篇論文!!!”
實際上,這不是Springer第一次受傷害了。生物醫學人最熟悉的是2017年4月20日Tumor Biology撤稿事件,一次性撤銷了來自於中國的107篇稿件,原因也是2012-2016年期間的偽造同行評議。
本次學術造假
更有組織性,並充分使用了駭客技術。
第一步,欺詐者與編輯部溝通,提出專題。
不過,欺詐者是冒充了一位受人尊重的傑出科學家(“學術大咖”),與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雜誌溝通,並提出,有必要增加一個“the role of nano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n healthcare(奈米技術和物聯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的專題。而當時,期刊主編一直在尋找做橫向課題的專題,以接收更具創新性的論文;所以“學術大咖”的專題提議太及時而準確了。
欺詐者的電子郵件高度模仿了真實大學的電子郵件。
雜誌編輯Pinna當時檢查了該電子郵件,卻未能識別出有問題。並且,被模仿的電子郵件域名分別是英國和德國計算機科學和工程領域的知名大學。
期刊編輯無奈地說,
“我們當時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
進一步的溝通也非常順利。
“學術大咖”給出的專題內容很詳細,甚至介紹了幾位該領域其他研究者,聲稱可以徵集這些學者的投稿。
“他做事很認真嚴謹。”
第三步,確定專題,徵稿。
“學術大咖”提議專題,雜誌社自然求之不得,馬上任命其提議的三位“學術大咖”為聯合客座主編,負責本期專題的稿件。
一些稿件開始源源不斷髮來,部分已經開始線上發表。
“幾個月後,我們開始收到該領域的大量投稿,部分被審稿後接受”。
暴露。
當雜誌編輯稽核已經被接受的稿件時,發現大多數投稿質量很差或者與特刊的主題不符。
“我們採取了行動,卻為時已晚。因為已經接受或出版了80篇論文中的19篇...”而當期刊的編輯開始調查並與“學術大咖”們聯絡時,發現之前聯絡的電子郵件賬號已經過期。
“我們甚至已經無法再與他們聯絡上,因為這些電子郵件已經不存在了”。
對此,丹麥專門從事科學完整性和同行評議研究的專家Serge Horbach說:
“我研究和接觸過其他一些學術不端的案件,包括偽造審稿人。但是,這種協同造假前所未聞。”
後記
在這個過程中,雜誌社肯定是最大的受害者。但是對於責任的認定,雜誌社顯然無法置身事外。
2017年Springer的Tumor Biology雜誌107篇中國學者論文撤稿後,在中國科技部與Springer的約談中,科技部明確指出:Springer旗下10個學術期刊在2015年8月就撤稿64篇中國作者論文(論文工廠製造),卻沒有嚴加管理,理應對2017年撤稿承擔責任。
其後,2017年8月,Clarivate Analytics宣佈,2017年7月19日之後,Tumor Biology發表的論文將不再被Web of Science收錄。
沃斯(WOSCI)由耶魯大學博士團隊匠心打造,專注最新科學動態並提供各類科研學術指導,包括:前沿科學新聞、出版資訊、期刊解析、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講座、SCI論文潤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