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又稱立體列印、增材製造,可指任何列印三維物體的過程,它的用途包括人體組織和器官制造,製藥研究,機械零部件製造等。隨著3D列印技術的普及,3D列印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在購物平臺搜尋3D印表機,最便宜的只要1k出頭。在新冠疫情期間,3D 列印技術被廣泛用於製造口罩、呼吸機和其他個人防護裝置上。
3D印表機
3D 印表機使用的基本材料包括熱光敏樹脂、熱塑性塑膠、金屬、奈米材料、揮發性和半揮發性有機化材料等。列印的過程一般需要幾個小時,在這過程中可能會有一系列化學副產品和顆粒物釋放到環境中,從而對人體造成損害。然而,列印過程中會釋放出非常小的顆粒,足以透過呼吸深入肺部,影響空氣質量和公眾健康,比如熔絲製造3D印表機每分鐘會釋放出數十億個顆粒和大量的有機化合物(醛、酮、醇、芳香烴等)。
我自己用3D印表機打印出來的模具(材料為聚丙烯酸酯)
最近的幾項研究表明,暴露在3D印表機排放物中會對人類和動物都會產生潛在的毒性效應。
2017年一份案例報告顯示,一名商人在大約85m3的小工作區使用ABS原料操作3D印表機,在首次接觸後10天內患上了與工作相關的哮喘。2018年,在一項人體暴露研究中,志願者暴露在臺式3D印表機的排放物中1小時,然後評估急性炎症生物標誌物的變化。雖然沒有發現鼻分泌物和尿液的生化反應在臨床上有明顯的急性變化,但志願者撥出的空氣中一氧化氮水平增加,這可能是由於吸入超細顆粒導致的嗜酸性炎症。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和健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展開了一項研究《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印表機排放誘導體外和體內毒性》,檢測了吸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樹脂)的人類肺部細胞和大鼠情況,評估了 3D 列印過程中該物質排放的潛在毒性,揭示了釋放出的顆粒對人類肺部細胞的傷害為中度毒性,而對大鼠則是最輕程度的毒性。
所以,隨著 3D 列印技術的普及,監管部門、生產商和使用者應該對3D列印帶來的潛在風險進行管理。
參考資料:1. https://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2/sfra-3pm120820.php
2. Farcas, M.T., Stefaniak, A.B., et al. (2019).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 and polycarbonate (PC) filaments three-dimensional (3-D) printer emissions-induced cell toxicity. Toxicol Lett 317,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