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科學燃計劃#

外國一位設計師設計了一款能夠讓人在水下呼吸的裝置,稱為“人工魚鰓呼吸器”。潛水這不需要攜帶氧氣瓶,只要咬住裝置風口就可以直接從海水中提取氧氣。該裝置主要由震動壓縮機和過濾膜組成,能夠將水中的氧氣過濾出來,直接供使用者呼吸。

人是透過肺部進行呼吸的,肺泡是吸入氣體的主要交換場所,當氧氣濃度維持19.5%至23.5%之間才能保證人類的正常生命活動。魚類是透過鰓進行呼吸,對液體含氧量的要求並不高,那麼人類到底能不能像魚類在液體的環境中進行呼吸呢?

液體呼吸需要滿足的條件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來探尋一下人類在液體中呼吸應該滿足什麼條件。

魚類的鰓在進行呼吸時,每個鰓片、鰓絲、鰓小片都會完全張開,目的是增大與水的接觸面積,確保從水中獲取充足的氧氣滿足自身的生命活動。鰓小片的外面被薄薄的表皮包裹,而這些表皮之上佈滿了毛細血管,當水流經過時,體內的二氧化碳透過鰓小片進去水中,同時吸取水中的氧氣。

人用肺部呼吸時,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進入到毛細血管,毛細血管透過新陳代謝,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搬送”到肺泡再透過呼吸系統排出體外,吸入氣體中的氧氣則透過肺泡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運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

透過兩者的對比,人如果要在液體中呼吸就應該滿足兩個必要條件:

1,外界的氧氣和體內的二氧化碳在肺泡順利完成交換。

2,液體中的氧氣濃度需要維持在19.5%~23.5%之間。

不斷完善的實驗測試

為了探明人類能否在液體中進行呼吸,多國科學家進行了各式各樣的研究實驗。

普通水的含氧量遠低於人類正常呼吸的含氧量標準,在最初的實驗中,科學家採用“高濃度的鹽水”作為實驗液體,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鹽濃度和水的含氧量呈現正相關。

實驗一開始,科學家將小白鼠放入了這種特製的高濃度鹽水中,雖然含氧量達到了標準,但小白鼠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結束了生命。高濃度鹽水雖然保證氧含量充足,但小白鼠卻無法在該液體中有效地排出二氧化碳,因為這種特製的鹽水對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非常低。

那麼有沒有一種特殊的液體可以同時溶解氧和二氧化碳?科學家為了解決該問題,將實驗液體更換為了“全氟碳化物液體”。

這種液體對氧和二氧化碳都具有非常高的溶解性。當科學家們將小白鼠再次放入該液體中,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小白鼠表情安詳地在液體中游動,跟陸地上的呼吸狀態幾乎一模一樣。18個小時之後,小白鼠依舊活蹦亂跳,當時間來到第20個小時,小白鼠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看似“完美”的“全氟碳化物液體”實則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密度太大!如果想在這種液體中進行正常的呼吸,你的肺部要承受更大的壓力。該液體的密度是1.9克/毫升,這就意味著你的肺部需要不間斷地反覆吸入、排出足足12Kg的全氟碳化物液體。在長期的呼吸過程中,肺部將無法進行如此超負荷的工作。

雖然該實驗以失敗告終,但是小白鼠足足在這種液體中存活了20個小時,美國的研究人員想繼續深究,因為這次的實驗結果確實出乎眾人意料。

為了確保實驗的正常進行,美國海軍挑選了一位肺活量強大的潛水員進行實驗。他們將該名潛水員完全浸泡了“全氟碳化物液體”中,潛水員在裡面確實能夠進行正常的呼吸,而且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然而,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由於潛水員在液體中活動時間長,身體脫落的毛髮、面板表面的細菌混雜在液體中,隨著全氟碳化物液體進入肺部,這些雜物也殘留在了體內。最終,這位身體強壯的實驗者因肺炎發作而離世。

透過這幾項實驗,已經能夠證明人類確實可以在液體中保持正常的呼吸狀態,只不過對“液體”有硬性的要求。具體可以概括以下三點:

1,液體對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一定要大。

2 ,液體的密度要適中,不能給肺部造成太大的負擔。

3,確保液體對人的身體無害。

相關研究的實際應用

人類從未放棄過該領域的研究,為了能夠實現在液體中傲遊的夢想,不少具有應用價值的產品陸續誕生。

醫學上應用比較成熟的全液體呼吸技術,曾拯救過許多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新生兒。除此之外,潛水愛好者一般會隨身攜帶“水肺裝置”,又被稱為自攜式水下呼吸裝置,可以幫助潛水者在海洋中進行呼吸,不過這種裝置對自身的身體素質、肺活量等有過高的要求。

37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讓我們大開腦洞,瞭解探索宇宙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