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生物學家、動物學家、生態學家、古生物學家和環境科學家,眾多科學家越來越確信人類的活動正在對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正在進入地球上即將發生的第六次大滅絕的早期階段,也被稱為“全新世滅絕”或“人類世滅絕”。
滅絕事件在整個進化史上非常常見
第六次生物滅絕的規模與地球上前五次物種大滅絕基本相同。大規模滅絕事件被歸類為地球上75%或更多物種滅絕的事件。這個數字十分龐大,因為地球上的物種大約有1000萬種,而每個物種中個體動物的數量更多。
根據化石記錄,地球自誕生以來大約99.9%的生命已經滅絕,有些物種要麼已經進化成了其他物種,要麼就是有些物種的進化之路走進了死衚衕(由環境壓力造成的)。所以不可否認,滅絕事件在整個進化史上非常常見。據估計,自1500年以來,地球上1%的物種已經滅絕,如果照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會在數萬年後發生。但問題是,科學家認為這種趨勢不會穩定的繼續下去,由於人類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會更早地達到大規模滅絕的時期,有可能是一個世紀或兩個世紀。
最近的一次大滅絕事件發生在大約6300萬年前,這次滅絕事件徹底消滅了恐龍。在大約5.41億年的時間裡,地球上生命的複雜性一直在緩慢增加(當寒武紀大爆發時,氧氣首次出現在地球上),然而,第一個單細胞生物被認為是在大約40億年前出現的。最嚴重的大滅絕是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它消滅了地球上大約95%的物種!與人類的壽命相比,大滅絕事件通常發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多在數萬年以上。但就地質時間而言,這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如果把地球自形成以來的歷史壓縮成24小時,那麼人類的歷史將只有不到一分鐘的事件。
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些資訊的?古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化石記錄,可以看到在當代的地質時代之前,大規模滅絕事件是在哪個時期打斷了地球上生命進化的連續性。通過使用碳年代測定法和研究化石記錄等技術,科學家已經觀察到了過去的五次物種大滅絕,這使科學家得出結論,劇烈的環境變化導致了這些大規模的滅絕事件,從化石證據和我們目前所掌握的科學知識來看,物種滅絕的原因包括地球氣候的巨大變化,冰河時代、小行星撞擊和火山活動。
人類的活動,會加劇物種的自然滅絕率
化石記錄表明,在沒有大規模滅絕事件的情況下,物種也會趨向於一個穩定地滅絕過程。這被稱為“背景滅絕率”或者“自然滅絕率”,即每年每百萬個物種中就會有一個物種自然滅絕,或者換一種說法:如果地球上只有一個物種,它將在一百萬年後滅絕。目前認為,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自然滅絕率已經大大提高,大多數的估計表明,目前這一比率大約是之前的100倍。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CUN)釋出了一份紅色名單,這是一個全球物種資料庫,記錄了地球上物種的保護狀況,大約從1500年開始,估計大約有1%的脊椎動物物種已經滅絕。目前我們有一些很好的保護措施,如大熊貓已經成功地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極度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中除名。然而,就在同年,澳洲考拉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總體而言,物種滅絕的趨勢似乎正在惡化,物種滅絕的速度並沒有放緩。生物多樣性的總體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物種的種群規模(單個物種的總數)、物種豐富度(在我們的生物圈中有多少不同型別的物種)、遺傳多樣性(同一物種內的單個動物之間的遺傳構成有多大差異)、以及物種棲息地範圍(每個物種在地理上的分佈情況)。自2006年以來,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和倫敦動物學會一直在釋出所謂的“星球生命指數”,該指數估計了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總量和動物個體的數量。199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開放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供簽署,迄今已得到全世界196個國家的批准。該公約旨在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並指出“對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威脅從未像今天這樣嚴重”。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滅絕正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著。”《生物多樣性公約》將地球生命力指數作為衡量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指標之一。
“地球生命力指數”是同類資料庫中最大的,經常被引用在學術研究論文中。在2016年釋出的最新版本中,該報告指出,1970年至2012年間,脊椎動物數量減少了58%。這個指數是由地球上三種不同型別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它顯示了陸地種群減少了38%,淡水種群減少了81%,海洋物種減少了36%。因此,這些大規模種群數量的減少比單個物種的滅絕要快幾個數量級。
科學家們擔心的是,在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發生之前,通常會出現大規模種群數量下降。也有文獻記載,在前五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也出現了海洋酸化導致海洋珊瑚礁消失這樣的事件,在其中一次大滅絕事件中,珊瑚礁受到的影響最大。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資料,“目前10%的珊瑚礁已經遭到無法修復的破壞,如果我們繼續像往常一樣,世界資源研究所預計,到2030年90%的珊瑚礁將處於危險之中,到2050年將全部處於危險之中。”
無脊椎物種和植物也顯示出與脊椎動物相似的衰退。如果整個生態系統開始迅速衰退,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將開始崩潰,人類從中獲得的利益也將喪失。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生態系統服務和利益包括:作物授粉、通過營養迴圈維持健康的土壤、調節氣候、提供清潔的空氣和水、食用的食物、藥物(我們的大多數藥物來自大自然,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娛樂、精神、美學價值和許多其他方面。
生物滅絕將導致嚴重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後果。人類最終將會為我們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生命毀滅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科學家說: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其實已經來臨,我們已經走在路上,我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不能因為我們人類的活動增加地球上生物的滅絕速率。
對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你能做些什麼呢?
所有悲觀的預測只是為了警醒人類,但第六次大滅絕還沒有真正開始。雖然我們評估過的物種中有三分之一面臨滅絕的威脅,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人類也殺死了很多野生動物。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只失去了不到百分之一的物種,這些物種和我們一起在地球上生活了一萬二千年。剩下的其他物種,仍然需要被人類保護和拯救。
我們每一個人可以通過做以下事情來阻止或延緩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發生: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為氣候變化被預測為未來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
購買可持續生產的產品,避免使用那些會加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產品,如棕櫚油。
只購買可持續養殖的魚類。
少吃肉,砍伐森林、養牛所排放的碳和甲烷給生物圈帶來了額外的壓力。
決不要買象牙等瀕危物種的產品。
無論我們人類對地球做了什麼,去怎樣破壞地球,經過漫長的歲月地球都會恢復如初。甚至幾百萬年後,生物多樣性很可能會超過現在的水平,但那時已不再有人類,我們可以回回想下過去的每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都是如此。
物種滅絕並不代表地球上生命的消失,有很多微生物在極端條件下也能生存,可恐龍不行,我們人類也不行。地球還可以在其生命週期內誕生下一次生命大爆發,但我人類將會永遠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