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世界萬物都是由物質組成,但正常物質的反狀態——反物質卻非常稀有,我們只能在雷暴或颶風發生時捕捉到它的身影,或者通過粒子加速器實驗證實反物質的存在。
正反物質是天然的“對頭”,兩者一旦遭遇就會湮滅消失,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現在最流行的宇宙學理論認為,我們所在的宇宙誕生於一次奇點大爆炸。令科學家困惑的是,根據這一理論,大爆炸應該產生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隨著時間的流逝,兩者會彼此抵消,最終導致整個宇宙的自我毀滅。
我們存在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上述假設並不成立,那麼所有的反物質都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一場本該勢均力敵的“戰爭”卻以正常物質大獲全勝而告終呢?這就是宇宙學中的最大難題之一——正反物質不對稱之謎。
科學家認為,宇宙在演化的過程中必然有少量反物質轉化為正常物質,即使正反物質的比例出現極小的失衡(例如十億分之一),那麼正反物質全部湮滅之後,剩餘的物質也足以構成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切星系、恆星和行星,而中微子作為目前已知的唯一具有中性電荷的粒子,很可能在宇宙相變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導致正常物質的總量最終超出反物質。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宇教授村山齊(Hitoshi Murayama)指出,物質在臨界溫度會發生相變,比如沸騰的水變成水蒸氣,冷卻的水變成冰。金屬冷卻到足夠低的溫度會完全失去電阻,成為超導體。而早期宇宙中的相變可能產生了非常纖細的磁場管,稱為“宇宙弦”。
研究人員認為,正是滲透到整個宇宙中的宇宙弦為中微子電荷改變提供了動力,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宇宙大爆炸後的100萬年內。研究合著者格雷厄姆·懷特(Graham White)表示,這些宇宙弦可能在時空內留下了某些引力烙印,但目前的引力波探測器還無法將其檢測出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