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證明了質量與能量的關係。但客觀的物質不只是能量,昴宿星人認為物質的本質是一種以太振動頻率波。這裡涉及兩個概念:以太、頻率。另外昴宿星人對時間、空間的認識也與我們很不相同。
以太的前世今生以太來源於希臘語,原意為上層的空氣,指在天上的諸神所呼吸的空氣。後來被哲學家描述為一種事物間產生聯絡的媒介。十七世紀後,物理學家為解釋光的傳播以及電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借用了這個概念。當時認為光是一種機械的彈性波,由於它可以透過真空傳播,因此假設存在一種尚未被實驗發現的媒介作為光傳播的媒介,這種媒介就被稱為以太。當時科學家假設以太是無所不在的,沒有質量的,而且是“絕對靜止”的,電磁和引力作用則是它的特殊機械作用。由於以太看不見摸不著,為了證明它的存在,1887年阿爾伯特·邁克爾遜和愛德華·莫立在克里夫蘭的卡思應用科學學校做了一個實驗。目的是測量地球在以太中的速度(即以太風的速度)。由於地球在太陽系中運動,這種運動也是必然是相對於以太的運動。光源發光經分光鏡分光成兩束光,光束1經反光鏡M1反射再經分光鏡投射到觀測屏。光束2經反光鏡M2反射再經分光鏡投射到觀測屏,與光束1形成干涉。該實驗假設儀器的橫軸在以太中的速度是v,縱軸沒有相對運動。光束1在以太中傳播速度為c+v與c-v。光束2完成來回路程的時間為
光束2和光束1到達觀測屏會產生一個光程差
這會形成干涉條紋。然後讓實現儀器水平旋轉,會使干涉條紋產生移動,進而可以測算出地球在以太中的相對速度。
物質是意識的顯化如前所述物質是以太中的能量波,不同的物質本質是不同頻率的振動波。我們所能觀測的物質都是不同頻率的駐波,在以太內創造的一個靜態波點。駐波是指波在時間上振盪,但是其峰值幅度分佈不隨空間移動。下圖中振幅最小的位置是波節,振幅最大的位置稱為波腹。
駐波在介質或場中不同點處的相對振盪振幅保持恆定,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兩個沿相反反向傳播的行波的疊加產生的。也可能是介質沿與波相反的方向移動發生的。由於以太本身不存在時間與空間,所以所有頻率的波都是疊加的。物質之間的差異只取決於頻率。從微觀粒子中的電子、質子、原子到由這些微觀粒子組成的整個宇宙都是不同頻率的能量波。
以太中的物質波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頻率的波都是我們所能觀測到的物質。我們所能感知的頻率有限所以我們能看到的物質也是有限的而不是全部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肉眼看到的可見光的範圍390nm - 780nm,超出這個範圍之外的肉眼就不可見了。同樣的我們的科學技術可以觀察到非可見頻譜範圍,但我們的技術水平也是有限的,總有一部分是科學技術無法探測的。這裡還有一個更深刻的關於客觀物質的理解問題。假設有一個客觀實體它能看到所有的頻率波,它也有智慧,那它對客觀物質的定義與理解會與我們相同嗎?打個比方,下圖是色盲測試圖。有人可以看到1327,有人可以看到4284。如果這張圖上的一個圓斑代表一種頻率,那麼能看到這種頻率的智慧實體才認為1327或4284是存在的,如果看不到就無法確認這兩個數字代表的客觀物質的存在。
色盲測試圖
昴宿星人認為意識本身也是一種頻率波,意識的焦點或關注點就是一束駐波,它是能量集中點或節點。首先是亞原子粒子,然後是形成複雜分子的原子,然後形成元素、物質和包括DNA在內的物質結構。意識是一種頻率諧波,由介質或以太中波和頻率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施加,由注意點或意識焦點發射。我們注意到它就是客觀存的,沒有或無法關注到,它就消失了。
由於人的感知,包括我們的科學是有限的,或者說我們的認知頻率是有限的,所以超出這個頻率範圍的東西我們無法感知,甚至科學也無法探測研究。最終它們被排除在傳統的認知與科學之外。這部分東西過去被認為是神學、迷信,現在被認為是超自然現象,通常並不被主流科學所承認。昴宿星人說地球與人類正面臨升維。這裡的維度就是指更高的頻率,一旦升維我們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頻率層面我們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認知。看到、感知更多的存在物,也許過去被認為是神學、迷信、超自然的現象在新的維度中都是自然的正常現象了。過去說的鬼魂、精靈等等都是一種更高維度的存在。
這裡隱含了一個哲學上懸而未決的問題,客觀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因為在昴宿人所說的觀念中,所有的存在都是頻率,而我們所認知的客觀物質,比如一輛汽車、一個人都只是一團或簡單或複雜的頻率波。而之所以認為它是汽車或人只取決觀察者的主觀意念。它正在被觀察者察覺或知覺,所以它是存在的。而且汽車與人是兩種東西也取決於觀察者的認知。如果一個更高的智慧存有認為汽車與人是一體的,也許在它的世界中就只有一個“汽車人”的客觀存在。而另一個有智慧的存有它很小而且壽命很短只有0.1秒,那我們所說的汽車與人,對這個微小的智慧存有來講沒有意義,汽車與人都是波而且是一團看起來沒有變化的波,因為在0.1秒的生命週期內世界的變化是很小的。再比如青蛙只對飛行的移動的物體產生關注,那麼對青蛙來講客觀世界中的東西都是移動的,不移動的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脫離了主觀的客觀存在是不可能的。這顯然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了。不過自從雙縫實驗出現之後物理學家們就在推翻唯物的物理大廈基礎與接納唯心主義解釋之間糾結不已。
關於時間愛因斯坦證明了時間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空間有著複雜的關係。昴宿星人也認為時間並不存在,它只是意識關注的變化。而且時間不是動態地從過去向未來單向發展的,事件是連續的但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過去與未來同時存在,只有“現在”、“當下”是特殊的,因為現在是我們關注的點。世界就象一本書,組成它的事件從頭到尾已經完成了,而且都已存在,“現在”只是我們正在看的那一頁。所以理論上時間旅行是可行的,我們可以向前或向後翻到任何我們想看的那一頁。時間之所以是單向度的,這只是我們大腦對客觀世界的解讀方式。當然物理學家認為時間的產生是源於熵的不斷增加造成的。但熵是一個熱力學系統中的概念,這意味著用熵來衡量時間首先要存在一個熱力學系統。很顯然經典牛頓物理學中的時間並不是一個熱力學系統的時間概念。
超光速飛行相對論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質都不可能超過光束飛行。但昴宿人實現的超光速旅行並不真的是飛而是“跳”。之前提到了我們所看到的物質的實象都是不同的頻率振動或波,萬事萬物都是波它們的差異只是頻率的不同。小到原子、亞原子微粒,大到由這些微粒組成的行星、恆星、星系都有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頻率。另外以太中是不存在時間與空間概念的,所以這些振動或波在以太中都是“疊加”的。所以真正的超光速飛行並不是“飛”而是“跳”,先“跳”入以太中,再從以太中跳出(顯化為物質形態)就到目的地了。說得更清晰一點就是改變自身頻率與目標地頻率相同,然後再顯化出來就可以了。舉個例子,如果你在銀河系中心想飛到地球,你只要知道地球的頻率。假設地球的頻率是7.83,你只要讓飛船進入以太,再把飛船的頻率調整到7.83然後再跳出以太,目的地就到了。如果你想更精準地出現在艾菲爾鐵塔上空,艾菲爾鐵塔的頻率是7.83724。如果你能控制跳出以太的頻率是7.83724,那麼你就會現在艾菲爾鐵塔上空。而且這種頻率不僅對應的是空間也對應特定的時間。比如1900年的巴黎與2000年的巴黎的頻率也是不同的,所以這種技術不僅僅可以空間旅行也同時是時間旅行的技術。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