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恐怕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人類許多科學和認知,都建立在某些假說或者學說上。比如生物學的物種起源,物理學的相對論,數學的黎曼猜想,地理學的大陸漂移,病理學的藥物毒理……

所謂的假說,即根據已知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對所研究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性提出的推測和說明,而且資料經過詳細的分類、歸納與分析,得到一個暫時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釋。

簡單講,就是你不同意,你就幹翻我。

200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發酵飲料和健康專案的科學主管,同時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人類學兼職教授Patrick E. McGovern,就根據他研究多年的科學結果,結合全球各地的考古事實,出版了自己的學術假說著作《Uncorking the Past》,對酒的起源,以及酒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提出了幾種理論假說。

我們現在就將試著將這本書讀薄,歸納一下幾點:

1.舊石器時代釀酒假說

根據McGovern的研究,在世界所有的大文化當中,水果酒比糧食酒的發明肯定早得多。野生水果採集是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食品。長期存放在一個地方,就容易發酵變成果酒。而葡萄,由於糖分較高,酵母菌在果皮上也自然存在,自然發酵成酒的過程就比較快。糧食酒,也包括啤酒,是農業和釀酒技術相當發達,糧食開始成為主要食品的結果。原始文明的考古發現證明,果酒是比糧食酒更早一階段的文化飲料,因此是人類共同的遺產,而不是個別文化的成就。

其中,在中國西南和非洲都有猴子和其他動物採集水果釀酒的故事。

2.人類進化的質的飛躍假說

火與酒,是人類文明可以發展和延續的前提。火的發現和使用帶來了食物製作技術的革命,而發酵技術則使得飲料製作技術有了革命性跨越過程。兩者共同作用帶來了古人飲食衛生質量的改善,延長了古代人的壽命和生命質量,最終也促進了人類創造力的發展。甚至可以認為,發酵技術的應用對人類歷史上所有文明成果的誕生都有著間接和直接的影響。

最明顯的文明程序之一就是所謂的“新石器時代革命”:在這一階段,以狩獵和採集為主的原始人逐漸開始定居、開墾農耕和製作工具的生活,隨後社會分工和階層結構開始形成。這一時期,在氣候適宜地區定居的原始社會居民透過發酵葡萄來釀造不同的酒精飲料。其中讓人驚訝的現象是,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發酵技術的創造和運用是同步進行的。

因為酒的存在和麻醉效應,由巫師和薩滿等為代表的精神文明內容,被嵌進了人類歷史程序中,直接間接地完成了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

3.靈感假說

越深入地研究中國的酒文化,就可以越清楚地認識到,“酒”這個字所包含的象徵意義貫穿了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整部發展史一一無論是技術和物質文明、經濟社會發展、神話與宗教,還是語言和文藝。

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是釀酒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將酒作為精神飲料,對激發中國文化所有領域的創造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這個假說顛覆了以往看法:物質水平發展和社會文化進步才是人們飲酒的前提。發酵技術質的飛躍直接或間接地推進了語言、文字、巫術、神話、宗教、哲學、音樂、舞蹈、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創造和發展。

4.糧食酒在先、麵包在後假說

近幾年以來,有些學者提出新的看法說,人類開始種植穀物的主要目的在於釀酒,而不是首先為了生產食物。

比如德國進化生物學家指出,古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培植的最早的穀類是大麥,可以追溯到距今12500年,但是生產麵包才有6500年的歷史,比釀酒晚6000年。他還提出一系列論證強調,當時在大自然存在豐富的肉類和植物,在狩獵採集社會的時候用穀物製造食品的過程太複雜、太費事,因此第一發展階段是浸泡大麥或其他穀物釀造營養價值較高的“原始啤酒”。

2016年,中美考古隊在陝西西安東郊米家崖遺址發現了公元前3400—2900年的釀造原始啤酒的整套裝置,也就是“中國第一所啤酒廠”。

5.歐亞酒之路假說

大約一萬年以前,東亞開始生產大量的陶器,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藏酒、斟酒和飲酒用,與以後商代青銅器的模樣很像。不久以後,在近東和中亞許多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酒器。這是不是證明,作為人類最古老的飲料的葡萄酒和釀酒工藝,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之間的交流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己經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的問題是,葡萄酒文化的發展是東西方分別獨立進行的,還是早在史前時期,東西方物質技術交流就己經開始了?

能不能設想,中國和喬治亞的居民在大約一萬年以前已經有一定的聯絡和互相影響?

對近些年來在歐亞大陸各地所發現的文物進行比較和總結,我們就可以論證,史前早已存在比“絲綢之路”更古老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酒之路”。毫無疑問,在距今4000—5000年前一直到商、周代的時候,不但在中國也在中亞、近東和地中海周邊,酒,尤其是葡萄酒在宗教和社交生活中佔有決定性的地位。

不但中華文化的祭祀天地和祖先,波斯和中亞的古老宗教——拜火教、印度教、希臘的多神教等,酒文化不同程度地都成為各種宗教活動中的組成部分。

但是,到目前為止,有關發酵和釀酒技術在歐亞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和互相影響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在這一方面,將來應該開展多角度和跨學科的更廣泛、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包括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語言學、文學等領域。

沒有酒就沒有完整的中國文化。最偉大的作品都和酒有關,比如曹操、陶淵明、李白、杜甫、辛棄疾、蘇軾、納蘭容若、龔自珍... ..魯迅喝酒很厲害,後來他的夫人去找朋友說能不能讓他別喝了,一個學醫的這樣往“死”裡喝(很不好)。郁達夫“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郭沫若也善飲... ...整個文學都是被酒浸泡出來的。

當然我們的政治經濟也是如此,為了節約糧食,曹操釋出禁酒令,孔融就來反駁他 “高祖無以暢其靈,樊噲無以奮其怒”。漢高祖的一生都和酒有關,這個人在四十歲以前一無所成,每天就和兄弟一起喝酒,但是在起義過程中,他那幫朋友出了六個宰相、四十多個侯。而且曹參、蕭何這些人都是為兩千年中國定章建制的人,都絕頂聰明又非常勇武。這樣的人劉邦就是靠喝酒凝聚起來的。喝了快二十年的酒,誰膽小、誰膽大、誰聰明、誰笨、誰能幹什麼,一切瞭然於心。如果不喝酒,大家會端著,喝了酒就會失控,在失控的情況下表現出最本真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交心交得深了,所以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劉邦就很快能因人而異、知人善任。我們能記住的一個主流文化是秦始皇的這種專制、集權,這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被掩蓋了,自由、豁達、包容、不畏強暴、笑看生死... ...正是因為漢代的先例,才使我們文明這麼悠久,否則我們不會形成這麼龐大的一個文明體。

1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超聲波爆炸,喚醒昏迷的大腦,植物人也能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