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發作時,這個小小的紙袋為什麼能救命?
本文約2500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喜歡看影視劇的人,可能都看過這樣一個鏡頭:
當某個角色突然陷入極度危險的情況,或遭受萬分巨大的壓力時,他整個人恐慌發作,呼吸急促,臉色也嚇得發白,甚至說不出一句話來。
為了安撫他的情緒,我們的主角或其他角色,就會遞給他一個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紙袋子,讓他對著紙袋吹氣——不知道為什麼,把紙袋吹鼓起來之後,這個本來驚魂未定的人,忽然臉色就緩和了不少,整個人也鎮定下來了。
這個神奇的紙袋裡,到底裝了什麼呢?
為了搞清楚這個疑惑,我們請來了很久沒有出場的「法醫秘史」專欄主稿人「我在你左右」,讓他來聊聊「救命紙袋之謎」。
紙袋裡到底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畢竟這並不是一個魔術。紙袋在開啟前是空的,往紙袋裡吹氣的人,撥出了二氧化碳,把袋子變得鼓鼓的,然後他又把自己撥出的二氧化碳都吸了回去,透過這番另類的“自產自銷”,他便從驚慌失措的狀態,漸漸恢復了正常。
聽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聽迷糊了。
大家都知道,我們呼吸需要氧氣,沒有了氧氣,人就容易窒息而死。所以缺氧,就要吸氧,這個理解起來沒什麼難度。但呼吸二氧化碳,這又是幹什麼用呢?
很少有人知道,缺少二氧化碳,也會給人體帶來致命的威脅。
而這種情況,有一個醫學上的專用名詞,叫作呼吸性鹼中毒。
今天,就請大家跟隨本期的文章,簡單地瞭解一下這一疾病。
呼吸性鹼中毒,是人體內環境發生紊亂導致的。
人體非常奇妙,小到細胞,大到組織器官,都在有規律地進行著生命活動,他們能夠各司其職,所依賴的,就是人體內的微環境。為了與人類所處的自然界相區別,人體的這一微環境,就被稱為內環境。
可以理解,我們每一個人生命活動的核心,就是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從而讓新陳代謝得以有序地進行。當內環境的理化性質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我們就將其稱為內環境的穩態。
穩態一旦被打破,人就會生病。
呼吸性鹼中毒,就是因為呼吸異常而打破穩態的一種方式。
大家可以觀察到,影視劇中的這些人,在用紙袋子呼吸之前,都有呼吸非常急促的表現。這種劇烈的呼吸,到底是怎麼讓人“中毒”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人體內環境中,pH值(酸鹼度)的正常值是7.35-7.45之間,偏鹼性。
酸鹼平衡,也是人體內環境保持穩態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患有某些疾病、服用某些藥物或丟失大量體液等原因,就有可能導致pH值產生變化,pH值過低,就會酸中毒,反之,則是鹼中毒。
呼吸是怎麼引發酸鹼平衡產生變化的呢?
下面的內容,化學課沒學好的童鞋可以直接看結論(笑):
這裡的箭頭是雙向的,也就是說箭頭兩側的物質,可以彼此轉化。
大家可以看到,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合成碳酸。而碳酸,又可以分解為氫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當人劇烈呼吸的時候,撥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人體內便沒有足夠的二氧化碳來合成碳酸,也就沒有足夠的碳酸來水解成氫離子。
這樣,氫離子的濃度就相對降低了,而體內的鹼性物質經過代償途徑,依舊無法恢復酸鹼的平衡,最終導致鹼性物質相對增加,於是就發生了鹼中毒。
因為這種現象是由撥出過多二氧化碳導致的,所以我們就將其稱為呼吸性鹼中毒。
其實,原理是不是挺簡單的?
當人體內的鹼性物質,超過人體能夠適應的底線的時候,就會發生一系列的症狀,比如眩暈、噁心、嘔吐等等。在極端嚴重的情況下,如果處理不及時,可能會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會危及生命。
所以,在這種呼吸急促的情況下,用一個紙袋,把撥出去的二氧化碳,再吸回來,是日常快速處理預防呼吸性鹼中毒的簡易方法。如果情況沒有改善,那就要趕緊就醫了。
看完上面的介紹,肯定還有很多人對酸中毒、鹼中毒充滿了問號。
其實,讓人體的內環境酸鹼度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因為呼吸原因造成的呼吸性鹼中毒,也有因為呼吸原因造成的呼吸性酸中毒,如果由於體內代謝原因造成了酸中毒或者鹼中毒,那麼相應的,就會被稱為代謝性的鹼中毒或代謝性酸中毒。
繞暈了嗎?
當然,我們今天聊到的酸鹼性,可和食物的酸甜苦辣不一樣。
如果因為害怕酸中毒而不敢吃酸菜魚,那可就真的弄錯物件了!
當然,如果真的因為吃東西,而導致酸中毒或鹼中毒的話,那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你吃的食物不新鮮,讓你上吐下瀉了。
如果你吐了,就會丟失大量的胃酸,酸性物質的大量丟失,體內鹼性物質就會相對增加,所用通常會造成代謝性的鹼中毒;
如果你拉肚子了,腹瀉會造成大量鹼性腸液的丟失,故而,會發生代謝性的酸中毒。
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呢?
當然,吃新鮮且健康的食物的你,就沒有必要杞人憂天了~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的小科普,最後考考大家:
喝碳酸飲料或是蘇打水,會導致酸中毒或鹼中毒嗎?
更多精彩案件-千萬級別閱讀量的新加坡奇案:
本期主稿:我在你左右;編審:包包;質檢:笑言;排版:CC;題圖:魯魯修
本期參考文獻:
[1].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0
[2].陳孝平.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08
[3].李桂源.病理生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