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臨終過程中的心臟生理活動,讓我們對“死亡”的定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研究由加拿大CHEO研究所(CHEO Research Institute)學者領銜,並與加拿大捐贈移植研究專案緊密合作,在徵求600多個家庭同意後,對ICU患者臨終過程的生命體徵進行了監測研究。據研究團隊介紹,“這是最大規模的同類國際研究”。

這項研究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好支援器官捐贈工作的開展。對於器官捐贈者的家屬,以及開展相關工作的醫務工作者而言,確認捐贈者已確實死亡、並且死亡不可逆轉,在情感和醫學上都是必須的一步。

那麼,在撤除生命維持裝置後,間隔多久才能真正確認已無生命體徵?目前仍有一定的疑問。

這項前瞻性觀察研究在3個國家的20個ICU中開展,重點分析了按計劃撤除生命維持裝置後,成人臨終過程中心電和脈搏活動的發生率和發生時間過程,預期監測時間為30分鐘,臨床醫生在床旁進行密切觀察和記錄。

研究團隊發現,死亡並不總是像人們熟知的監護訊號曲線“變平”那麼簡單。在死亡過程中,心臟活動可能會數次恢復,直至最終完全停止——但在此過程中沒有人恢復血液迴圈或恢復意識。

在所有631例臨終者中,結合儀器影象,床邊臨床醫生報告了5例(1%)在臨終過程中出現心臟活動或呼吸活動“一度恢復”。對480例死者的臨終心電圖和血壓變化曲線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67例(14%)在無脈搏一段時間後短暫恢復了心臟活動,包括床邊臨床醫生報告的5例。從無脈搏跡象至恢復心臟活動,最長間隔時間為4分20秒。在所有臨終者中,臨終時期的心電圖QRS波群與脈搏的吻合率為19%。

這項研究為當前標準提供了支援證據——在心臟活動停止後需等待5分鐘,再確認死亡並進行器官捐贈。同時,這也能夠讓更多捐贈者家屬和醫療團隊對這一標準感到放心。

參考資料:[1] Sonny Dhanani,, et al., (2021). Resumption of Cardiac Activity after Withdrawal of Life-Sustaining Measure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22713[2] When is dead really dead?. Retrieved January 28,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1/choe-wid012521.php

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學家警告:全球變暖閾值即將來臨!氣候進入緊急狀態,極其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