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2020 年2 月3 日

創記錄高解析的太陽米粒組織影像 影像提供: NSO , NSF , AURA , Inouye Solar Telescope

說明: 為何太陽的表面變幻不休?為找答案提供助力,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特地在美國.夏威夷 建造了井上 太陽望遠鏡。擁有更大集光鏡面的井上望遠鏡,能夠用比以前更高的解析力、更高的速率和在更多的波段取像。上面這部歷時5秒的縮時影片,即是串接壓縮自最近剛釋出,攝於10分鐘期間的井上望遠鏡首道光影像。 這部影片呈現的區域之大小約和地球相當,其中的米粒組織之跨幅則約等同於一個國家,而影像能解析的最小結構小至30公里寬。米粒組織的中心之所以較明亮,是因為該區是熾熱太陽 電漿湧升之處,而較暗的米粒組織邊緣,則是降溫後的電漿回落之處。不過,有些米粒組織邊緣間的接縫卻是極為明亮,這是因為它們是令人好奇的磁場視窗,讓我們得以一窺更深更熱的太陽內部。為何太陽的磁場不停變化,並傳送能量影響遠處的地球?這些及其他題材,在接下來的數年之中,都可以藉助新建的井上望遠鏡之資料加以探討。(Daniel K. Inouye Solar Telescope 井上望遠鏡)

2020 年2 月4 日

說明: 對這位業餘攝影者而言,在大峽谷內仰望被落日染紅的山峰,是他此生見過最精采的日落景觀。不過,當他把1小時後同部相機於在同一位置拍攝的夜空再疊合之後,他的驚豔感就更上層樓了。這二張照片是在去年8月,攝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河的220英浬峽谷露營地。影像中,這些山峰之所以散發紅色輝光,是因為它們受到不尋常紅化落日的渲染。在稍後的晚間,銀河系由恆星、星雲和黝黑塵埃雲聚成的中央盤面,則看似從夜空傾瀉而下。此外,在銀河左側還可見到土星,而其右側有較亮的木星。雖然現在不容易看到木星和土星,不過在接下來的2個月之中,在日落後的西方天空中可見到極為明亮的金星。

2020 年2 月5 日

不同視點看月食 影像提供: F. Pichardo , G. Hogan , P. Horálek , F. Hemmerich , S. Schraebler , L. Hašpl , R. Eder ; 影像處理與版權: Matipon Tangmatitham ; 文字 : Matipon Tangmatitham ( NARIT )

說明: 我們看的都是同一輪明月嗎?沒錯,不過我們所見的月亮也都稍有不同。差異之一是在視覺上月亮相對於背景恆星的位置,這種效應稱為視差。我們人類就是用二眼之間的視差,來判斷物體的遠近。不過要察覺月亮的視差,我們得比較更大間距、相隔數百到數千公里遠的"眼睛“。另一個差異,則是世界各地所見到的球形月亮表面,都稍有不同,這種效應稱為天平動。上面這幅呈現2019年1月21日月全食的組合主題影像,就結合了攝於多個地點,後來投稿到APOD的照片。這些照片全都投影到同一片背景星場,以闡釋上述的這二個效應。這些照片之所以能夠精準疊加,則受惠於月食期間,有顆隕石恰好撞擊在L1-21J的位置,從而保證這些投稿照片取像的時間點,差異都在轉瞬之間。

2020 年2 月6 日

說明: 在這幅細緻的望遠鏡影像裡,月球的南極位在頂緣附近。這張記錄月面崎嶇南方高原的影像,攝於地球的南加州。在下弦月時,日落影子形成的月面明暗界線從左方接近。因為透視縮短效應,視覺上這片原野密佈著大量的撞擊坑,而且越近月球臨邊的撞擊坑,形狀越接近長橢圓。在影像左下,可見到坑牆聳立、直徑85公里的第谷坑。年輕的第谷坑之中心峰仍沐浴在Sunny中,並在坑底投下長長的影子。在第谷坑南方(上方)的大環形山,是直徑231公里的克拉維斯坑。它的坑牆與坑底,疊著較晚近形成的撞擊坑。位在影像頂緣月亮鄰邊的山巒,高聳出周邊的原野約6公里。

2020 年2 月7 日

星系NGC 7331的特寫影像 影像提供與授權 : ESA/Hubble & NASA/D. Milisavljevic (Purdue University)

說明: 龐大美麗的螺旋星系NGC 7331,常號稱是我們銀河系的翻版。位在北天的飛馬座內、離我們約5千萬光年遠的NGC 7331,很早就被歸類為螺旋星雲,而且是18世紀著名梅西葉星表未收錄的較明亮星系之一。因為在我們視線方向,這個星系斜對著我們,因此在望遠鏡長曝光影像裡,通常具有很強的層次感。在這幅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特寫影像裡,這個星系壯麗的螺旋臂上,有不透光的黝黑塵埃帶、大品質恆星聚成的泛藍明亮星團、和會發出特徵泛紅輝光的活躍恆星形成區。螺旋星系NGC 7331明亮泛黃的核心區,除了有大群較低溫且較年老的恆星之外,也像銀河系一樣,內部藏著一顆超大品質黑洞。

2020 年2 月8 日

說明: 在這片以昏暗麒麟座為中心,跨幅3度的美麗的星野裡,到處都是散佈在恆星之間的氫氣和塵埃雲。影像中心處的天體,是距離約2,700光年遠,由宇宙雲氣、塵埃和恆星堆砌而成的,編錄號為NGC 2264的恆星形成區。在它的內部,交雜著受新恆星高能星光激發的泛紅髮射星雲和黝黑的星際塵埃雲。當這些不透光的塵埃雲位在熾熱年輕恆星附近時,它們會反射星光,成為泛藍的反射星雲。在影像的中心附近,還有寬約數光年、形狀簡單的錐狀星雲。邊緣鑲著散發泛紅氫氣輝光的尖錐,指向左側明亮藍白色的麒麟座S星。在身為大品質多星系統成員的熾熱麒麟座S星附近,座落著泛藍的反射星雲和形似皮毛的狐皮星雲。在影像的上緣附近,有在泛黃疏散星團川普勒5的瀰漫暗淡星光襯托下,以剪影之姿現蹤的多個大型暗星雲。此外,在影像上緣中右方附近的緻密彗星狀天體,名為哈伯變光星雲。

2020 年2 月9 日

在太空自由遨翔 影像提供: NASA , STS-41B

說明: 在太空自由遨翔的滋味會是如何呢?漂浮在挑戰者號太空梭酬載艙上空100公尺處,遨翔在比前人更深入太空的麥坎德利斯,就有這種夢幻般的體驗。藉助於載人操控器(MMU),影像中的太空人麥坎德利斯得以自由漂浮在太空中。在1984年太空梭 41-B任務期間,麥坎德利斯和美國航太總署的太空人夥伴史都華,是首批體驗 "無繫繩 " 太空漫步的人類。 載人操控器靠噴射氮氣流來進行操控,而且常用於協助佈署和回收衛星。 載人操控器的品質高達140公斤,因此在地球上非常沉重。但是和其他任何物體一樣,一旦在軌道上,載人操控器是處在無重狀態。載人操控器後來由簡易揹包式推進器取代。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月球的身世之謎,至今無人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