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們中學學習的物理多半是這個分支中的知識。牛頓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可以說是整個經典物理學的基石。
自然科學的研究物件多是實物,而最常見的實物就是我們周邊的可見物體。物理的早期研究物件也多是這些。為啥東西可以運動?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在文明誕生之初,作為知識先知們的大哲學家們就已經開始用樸素的認知描述這個問題了。其中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統治了這一領域近千年。亞里士多德有一些基本的觀點。
1 物體運動速度與外力成正比
2 重物下落比輕物快
3 外力是運動的基礎,沒有外力作用的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4 用“自然界懼怕真空”解釋抽水筒
這些觀點看起來確與經驗沒有明顯的矛盾,所以長期沒有人懷疑。 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基本上是錯誤的,但這一理論畢竟是從原始的直接經驗引伸而來,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歷史上也起過進步作用,再加上被宗教利用,所以直到 16 世紀,仍被人們敬為聖賢之言,不可觸犯。這一切使物理基本上就是哲學的附庸,完全處於務虛狀態。
有務虛者,必有務實者。從伽利略到牛頓,物理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伽利略和牛頓的功績,就是把科學思維和實驗研究正確地結合到了一起,從而為力學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1638 年,伽利略的《兩門新科學》一書的出版,揭開了物理學的序幕。 “我的目的,是要闡述一門嶄新的科學,它研究的卻是非常古老的課題。 ”這是伽利略在其科學鉅著《兩門新科學》中的開篇之語。書中討論了一系列力學中的運動問題。其中就包括重物和輕物誰先落地的問題。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比莎斜塔上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實驗。這個可能是我們瞭解伽利略的最早的故事。雖然史料中並沒有明確這個實驗是否真實存在,但卻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實驗的重要性。
相比伽利略,牛頓更系統地闡述了經典力學的方方面面。慣性定律是牛頓力學的重要基石之一,從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轉變到牛頓的經典力學,最深刻的變化就在於建立了慣性定律。前者認為一切物體的運動都是由於其它物體的作用;而後者認為“每一個物體都會繼續保持其靜止或沿一直線作等速運動的狀態,除非有力加於其上,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這就是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作為第一條公理提出的基本原理。
在這本書中還介紹了我們熟知的萬有引力定律。科學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有趣,明明是闡述宇宙星河的定律,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卻是一個蘋果落地。
我們都知道,牛頓還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他發明的微積分是高等數學的基礎。他用數學證明物理。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物理基本脫離我們普通人的理解。它的理論基礎來自複雜的資料證明,它的實驗來自昂貴的對撞機和天文望遠鏡。電,磁,光這些我們可見或者不可見的東西漸漸進入科學家們的視野。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還會繼續講述這裡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