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畢達哥拉斯、笛卡爾、高斯、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到底為何能有如此過人的成就?是因為“智商高”?是因為“勤奮刻苦”?是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些都不是決定因素。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悟性高”。那麼多人見過蘋果落地,怎麼就偏偏牛頓能想到“萬有引力”呢?只有先悟到了,才會接著去用數學公式來推算、用物理實驗來觀測,最終揭示出我們所看到的公式定理。去看這些科學家總結出的公式定理,並不難理解,現在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學生也學得會,甚至中學生也能靠自己來推導證明。所以,難點並不在於演算與推導,而在於一開始的“靈光一現”。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智商”是天生的。比這個更重要的事實是:“悟性”也是天生的。為什麼說“更重要”呢?因為即便是天生的智力平平,也可以靠後天的努力“勤能補拙”;但如果悟性不夠,的確沒什麼太好的辦法來彌補。還是舉“訓練黑猩猩滅火”的那個實驗:黑猩猩的智力雖然一般,但完成可以透過訓練的方式,形成“條件反射”,讓它一看到火,就會拎著桶去水龍頭接水,然後潑在火堆上。但是黑猩猩沒有足夠的悟性來舉一反三“沒有水龍頭,也可以把泳池當成水源”,更難悟出“沒有水源,也可以撒泡尿試一下”。

“自我管理”這件事,也是需要依賴悟性的。先自己悟到了,然後才能談具體的理論和方法。如果自己缺少這方面的悟性,教再多也聽不懂。為什麼說“自我管理”是需要頓悟的呢?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啟蒙階段都是“在他人的管理下”來完成的。“在老師與家長督促下,天天完成作業”,習慣成自然。去問每個在校的學生,幾乎一致地認為“作業是痛苦的根源”、“作業越少,痛苦越少”。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一貫是這麼認為的,就像別人天天看到蘋果往地下掉,根深蒂固地認為這就是理所當然。這種情況下,突然要改變這種已有的觀念,意識到“原來沒作業可做的那種迷茫,才是最令人不安的”。這個觀念上的轉變,並不可能是一點點很順滑地轉向的,而是突然之間完成的。每個人完成這個轉變的時機不一樣:有的人在小學中學時就悟到了,於是開始喜歡上了學習,自覺地、主動地學習;有的人在上大學後悟到了,於是開始自覺地努力考研、出國;有的人參加工作後才悟到了,於是又找機會返回學校或是積極參加各種培訓;但也有的人一輩子可能也悟不出來。比如一些家境很好,深受父母廕庇之人,原本天生的悟性就被遮蔽掉了,一輩子都信奉著“作業越少,痛苦越少”。“悟了的”和“沒悟的”人的價值觀上存在根本差異,自然一談就會對立。所以,別人說什麼也聽不進去,歸根到底還得靠自己來悟。

如何才能讓自己天生的悟性充分發揮作用?辦法很簡單,倆字“刺激”。受刺激越大,就越有可能促成頓悟。從歷史上說,那些著名的思想理論、文學作品的作者,往往都是生在亂世之中或是自身經歷過巨大的不幸。於是,便有了“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千古名言。然而,就算知道了這個規律,自己又能怎麼做呢?真的就會為了練就絕世神功而馬上揮刀自宮麼?萬一揮了刀之後才讀到“就算自宮,也是無用”,可咋辦?沒有幾個人會那麼衝動,會真有那麼大的決心來自虐。不過,退而求其次,至少可以做到兩點:一是平時主動給自己安排一些鍛鍊壓力的專案,健康柔和地、沒有什麼傷害後遺症地來打磨心智;二是當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或不幸時,不要一味地抱怨,學會坦然面對,利用好這個機會,激發提升自己的覺悟。

1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一文速覽目前研究人員對於新疫苗設計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