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人類一直在探索宇宙,也一直在探索自己,我們不但對宇宙充滿了好奇,同樣對我們人類自己也充滿了好奇。世世代代,人類都在探索思考一個本源性的問題——人類的起源問題,宇宙的起源問題。

有一句古老哲言:「萬物皆有聯絡」。在量子理論尚未被大多數人所了解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句哲學性的話題,根本不會將它與科學聯絡起來。然而,隨著量子物理學的不斷髮展,我們正在一步步地見證著,曾經以為的“不可能”,正在逐漸變成可能;曾經被我們的三觀牢牢排斥在外的有違常理的變“態”理論,正在衝破我們的三觀堡壘。萬物皆有聯絡,不再只是一句哲學性話語,而是有科學根據的,也就是說完全可以用科學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量子糾纏現象,就是對“萬物皆有聯絡”的最好解釋和證明。起初,科學家認為只有同源粒子之間才會發生糾纏現象,隨著對量子力學的不斷深入研究,研究者發現,非同源粒子之間也有可能會存在糾纏現象。這種新發現,使量子研究者大為興奮,因為他們認為,這恰恰證明了一個人類至今都還未敲開的一道微觀世界大門——夸克。探索科學,探索宇宙,水木長龍與您繼續我們的探索之旅。

非同源粒子之間的糾纏現象,恰恰說明了“夸克”不是我們科學家目前可探測到的最小粒子,非同源粒子之間之所以會存在糾纏現象,說明兩個或多個不同粒子間,一定有“同源”的東西存在。或許這種“同源”的東西,同樣是更小(小於夸克)的物質粒子,也可能是非物質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做了一系列實驗來尋找答案。

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很多科學愛好者都熟悉的巴克斯特效應實驗。美國格羅斯大學的巴克斯特博士,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檢測儀,這種特殊檢測儀可以檢測動植物的意識反應情況。比如,可以檢測人說的是不是真話,檢測動物的情緒是否處於穩定狀態,最讓我們驚奇的是,還可以檢測植物的情緒或意識反應。

巴克斯特將檢測儀連線到植物上,然後拿起打火機打出火苗,走近植物,這時檢測儀上的讀數突然增大。這說明植物正處於緊張驚嚇的狀態。然後巴克斯特將打火機的火苗熄滅了,監測儀上的讀數也開始逐漸變小,直至恢復到原先幾乎為零的狀態。

這個實驗讓巴克斯極度興奮,因為這可能打破了長久以來,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植物無意識無情緒的判斷。為了檢驗自己的推測,巴克斯特又對25種以上各種不同的植物做了實驗,結果發現,植物們對可能會危及自己生命的事物,都有明顯的意識或情緒反應。

接下來,是西澳大學一名生物學教授莫妮卡.加里亞諾做的一個類似實驗。她將含羞草反覆地從高處掉落到地上鋪的軟毯上,發現,剛開始掉落的過程中,含羞草的葉子都會自動合上。在經歷七八次這樣的反覆動作後,它的葉子便不再合上,而是展開的。

莫妮卡推測,這可能是它意識到了這樣的下落動作,根本不會對他造成任何損傷,所以,才不會再表現出緊張受怕的反應。莫妮卡為了確定含羞草不是因為疲累而導致的麻木狀態,又將它放到不斷震動的儀器上,含羞草很快又合上了葉子。這就說明了含羞草很可能是有自我意識的,在對未知環境不了解的情況下,會像人一樣表現出緊張懼怕的反應,一旦確定周圍環境不會對自己造成損傷,便會安然處之。

莫妮卡的實驗與巴克斯特的實驗,實則殊途同歸,都很好地檢驗了植物很可能也存在“意識”,這一新的理論觀念(這讓我們平時即使食素的朋友,又情何以堪)。

如果上面的兩個實驗,會使一些朋友無法釋懷的話,那麼接下來的這個實驗,更是讓人三觀崩潰。

前面我們說了,量子糾纏不止發生在同源粒子之間,也發生在非同源粒子之間。這種現象讓量子研究者有兩種推測:或是因為非同源粒子間,存在有更微觀的同源粒子,即夸克並非不可分。或是因為非同源粒子之間的糾纏現象本質,可能源於另一種非物質的東西——意識(果如此,愛因斯坦也就可以為量子“超光速”的現象釋懷了,因為處於量子糾纏中的粒子之間的彼此聯絡通訊,所依靠的可能並不是具有品質的物質傳輸,而是無品質的非物質傳輸,所以完全可以超越光速。)

量子研究者為了弄清楚量子糾纏本質,將巴克斯特實驗使用的檢測儀,進行了精密度和靈敏度上的升級,然後連線到了一塊石頭上。研究者像巴克斯特一樣,拿火準備去燒烤石頭。不可思議的現象發生了:檢測儀上的讀數也出現了少許的增加,火離石頭越近,讀數也變得更大一點。當研究者將火直接放到石頭上時,檢測儀的讀數雖然沒有對植物檢測的讀數那麼明顯,但也的確出現了增大的變化。

難道石頭也有意識嗎?難道檢測儀上讀數增大,是石頭在忍受被灼燒的疼痛嗎?果如此,那句我們眾所周知的古老哲言——萬物皆有意識,便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宇宙萬物的客觀描述。

研究者為了驗證自己推測的正確性,又對看似無生命的諸多物體做了測試,比如桌子,椅子,地面,鋼筆,書本等,結果令人不禁冒冷汗——這些看似無生命的物體,當對它們進行恐嚇或欲傷害時,連線它們的檢測儀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讀數,撤走危險時,檢測儀讀數會慢慢恢復到原先正常狀態。

有研究者對無生命物體測試的微小讀數變化,並不認為它們就是真的具有什麼意識,而認為,是物體內部分子原子的不停振動的影響所致。究竟無生命的物體有沒有意識,還有待我們科學家的進一步探索、研究、確定。

如果看似無生命的物體,有朝一日被我們科學家檢測出來也具有自己的意識的話,那麼,“萬物皆有聯絡,萬物皆有意識”,隨著量子物理學的發展,便再也不只是兩句哲理性的話語,而是對宇宙萬物的客觀實際描述,是對整個宇宙,無論巨集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的真實執行規律的描述,將是人類對宇宙探索的又一次飛躍性的進步。

也許宇宙就像一臺電腦,宇宙萬物都如同電腦中設定好的程式。我們知道,要想程式執行起來,首先要做的就是給電腦接上電源,通上電,然後才能啟動電腦,才能執行電腦中的所有程式。同樣的,宇宙也多有可能像這樣。

只是宇宙連通的不是電源,而是意識。對宇宙輸入意識,就如同給電腦接通了電源,電腦有電源才能工作,宇宙有意識才能演化發展,萬物才會有興盛衰亡。也就是說,“意識”是整個宇宙“動”起來的源動力。如果將宇宙意識切斷,宇宙很可能就像突然被切斷電源的電腦,立馬停止運轉,而變成一臺冰冷的沒有任何生機的“靜”態機器而已。

萬物皆有聯絡,萬物皆有意識,宇宙萬物本為一整體,皆通過“意識”而相連。善待萬物,也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不是嗎?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編者的支援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地球的生命如此安全,離不開4個“保護神”,最後一個很少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