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演變成“紅巨星”時將變得足夠明亮,僅憑光就能將周圍小行星“炸”成較小的碎片。紅巨星恆星演化階段結束時發出的電磁輻射,在演變成白矮星之前只持續了幾百萬年。

其強度將足以使遙遠的小行星高速旋轉,直到它們一次又一次地撕裂自己。因此,我們太陽系的小行星帶在數十億年後也很容易被太陽粉碎,華威大學天文學家的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研究分析了連續破裂事件的數量以及這種級聯發生的速度,一個這樣的恆星系統中除了最遠或最小的小行星外,所有的小行星都將在相對較短的100萬年內解體,留下天文學家可以在死亡的白矮星周圍找到和分析的碎片。

其中一些碎片可能是“雙小行星”的形式,當它們繞太陽執行時,它們圍繞著彼此旋轉。在像我們太陽這樣的主序星燃燒完所有氫燃料後,體積將在“紅巨星”階段變得很多倍大,光度增加一萬倍,發出強烈的電磁輻射。

當這種膨脹停止時,恆星就會脫落外層,留下一個被稱為白矮星的緻密核心。來自恆星的輻射,將被軌道上的小行星吸收,在內部重新分佈,然後從不同的位置發射,造成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產生了一個扭矩效應,它會非常緩慢地使小行星旋轉起來,最終達到每2小時一次全轉的破碎速度(地球幾乎需要24小時才能完成一週的自轉)。這種效應被稱為YORP效應,以四位科學家(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的名字命名。

因為他們對這一概念做出了貢獻,最終,這個力矩會把小行星拉成更小的碎片。然後,這個過程會分幾個階段重複,就像經典街機遊戲“小行星”在每次破壞事件後,都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小行星一樣。

科學家們計算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在碎片變得太小而不會受到影響之前,會有十多次“裂變”事件。主要作者、來自華威大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小組的迪米特里·維拉斯博士說:當一顆典型的恆星到達紅巨星階段時,其光度達到太Sunny度1000到10000倍的最大值。

然後恆星很快收縮成地球大小的白矮星,亮度下降到低於太陽的水平。因此,YORP效應在巨型分支階段非常重要,但在恆星變成白矮星後幾乎不存在。對於一個太陽品質的紅巨星演變,即使是外行星帶的類似物也將被有效地摧毀。

這些系統中的YORP效應非常猛烈,迅速,大約是一百萬年,我們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不僅會被摧毀,而且會迅速而猛烈地完成,而且完全是因為我們太陽演變成紅巨星後的光。

這些小行星的殘骸最終會在白矮星周圍形成一個碎片圓盤,該圓盤會被吸進恆星,‘汙染它’。天文學家可以從地球探測到這種汙染,並對其進行分析以確定其成分。

這些結果有助於定位紅巨星和白矮星行星系統中的殘骸區域,這對確定白矮星是如何受到汙染至關重要。需要在恆星變成白矮星時知道殘骸在哪裡,才能理解圓盤是如何形成的。因此,YORP效應為確定殘骸將從哪裡產生提供了重要背景。

當太陽在大約60億年後死亡並耗盡燃料時,它也會脫落外層,坍塌成一顆白矮星。隨著它光度的增加,它將以越來越強的輻射“轟炸”小行星帶。使小行星受到YORP效應的影響,並將它們分成越來越小的碎片,就像在“小行星”遊戲中一樣。

大多數小行星都是所謂的“碎石堆”,即鬆散地結合在一起的岩石集合,這意味著它們內部的力很小。然而,較小的小行星具有更大的內部強度,雖然這種效應會相當快地分解較大的物體。

但碎片會在直徑約1-100米的物體上穩定下來。一旦“紅巨星”階段開始,這一過程將有增無減,直到達到這一平臺期。這種影響隨著離恆星距離的增加和小行星內部強度的增加而減弱。

YORP效應可以使數百個天文單位外的小行星碎裂,比海王星或冥王星所在的地方要遠得多。然而,YORP效應只會影響小行星,比冥王星大的天體可能會逃脫這種命運,因為它們的大小和內部力,除非它們被另一個過程分解,比如與另一個行星的碰撞。

參考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DOI: 10.1093/mnras/stz356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人類還能在地球上居住多久,科學預估的時間你能夠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