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恐龍原先日子過得好端端的,可突然有一天, 大難臨頭,天降其災,致使恐龍在幾個月或幾年內一下子全部死光。對於這種災變說,許多科學家不贊同,他們認為恐龍不是突然滅絕的,而是有先有後,前後約相差數千萬年。
劍龍早在白堊紀初就消失了。魚龍和翼龍是在劍龍滅絕後很久才滅絕的。角龍滅絕於白堊紀末期,是最晚滅絕的恐龍。
還有,在中生代十分繁盛的菊石類動物,它們是在恐龍滅絕以前滅絕的。
也許小行星或彗星曾經與地球碰撞。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恐龍家族早在這場災難降臨之前就已經明顯地處於衰退和不景氣的境地。
一個由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美國西北部蒙大那州及相鄰地區白堊紀晚期富含化石的沉積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在白堊紀最後的800萬年間,這地區恐龍的屬從 30個減少到12個。無論是恐龍的品種數和個體總數量,都大大減少。
在中生代之末,確實有許多動物和植物的種類發生了滅絕,但是它們滅絕的時間並不是發生在同一時期。
主張漸變論的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地球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大約在80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開始變冷,原先適合於恐龍生存的熱帶和亞熱帶環境相繼消失,逐漸被適合哺乳動物生存的溫帶環境所代替。
恐龍在中生代時,由於地球氣候環境比較穩定,而且適合於爬行動物生活,它們幾乎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舒適日子。久而久之,有許多成員便演化成巨大而又特化的動物。動物的軀體越大、越特化,它們的器官系統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也就越小。一且環境改變,器官系統就不能適應,結果就只有走向滅亡。恐龍就是這樣走向滅亡的。
相反,恐龍的一些不怎麼特化、身軀不怎麼龐大的親戚(如鱷類、蜥蜴類、龜鱉類),由於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因而逃脫了滅絕的命運,子孫後代能繁衍至今。哺乳動物更能適應新生代的環境,因而獲得了大發展。
恐龍化石“告訴”我們,恐龍從家道中落到徹底垮臺,大約經歷了3000萬年的較長曆史。
不過這個理論不能解釋,有許多並不怎麼特化的小型恐龍為什麼也滅絕了?特別應指出的是,許多小型獸腳類恐龍身上長著羽毛,而且十有八九是溫血動物,怎麼它們也一個不剩地滅絕了呢?也許它們中有的成員還活在今天的地球上,只有我們沒能認出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