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2020-02-13 00:38:25

太陽的一生是從星雲開始的,最後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成為太陽的死骸,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而太陽已經存在了50億年,也就是說再過50億年將是太陽的死期,而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將在太陽變成膨脹的紅巨星時被其吞掉。如果我們人類能生存到那個時代的話,就只能飛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了。1、太陽突出物噴發2008年9月29日,美國宇航局衛星觀測到了這次太陽突出物噴發給人視角衝擊的事件。這些突出物在幾小時裡先升起,後如瀑布一樣落下,看起來就像慢慢升起的一面紅旗,然後分離衝向太空。照片中我們看到的物質其實是溫度高達6萬度的電離氦。突出的那些物則是溫度相對較低的氣雲,它們懸浮於太陽表面,但是卻受到太陽磁力的控制。

2、太陽表面磁場構造這是2003年8月22日,瑞典太陽望遠鏡用H-alpha光波拍攝到的太陽表面磁場構造近距離特寫照片。

3、太陽颶風相撞形成彗尾2007年4月4日,美國宇航局用STEREO衛星第一次次捕捉到太陽颶風(這一過程也叫做日冕物質噴發)相撞以和彗星的照片。這次相撞事件引發彗星由等離子體構成的彗尾徹底分離。據悉,彗星是一種太陽系數十萬年前形成時產生的冰狀殘餘物,通常遊弋於太陽系溫度低而且遙遠的區域,偶爾在行星或彗星以及附近恆星的引力拉拽作用下,會被拉進太陽系內。一旦它們身處內太陽系,太陽的熱量和輻射物就會蒸發掉彗星的氣體和塵埃物質,因而形成彗尾。彗星一般有兩個尾巴,一個是由塵埃物質構成的,另一個是由導電氣體(即等離子體)構成的。

4、太陽黑子2002年7月24日,科學家在太陽東側邊緣拍攝了這張太陽活躍區域的照片。這張照片突出了它的三維特點,照片上方的中央區域黑色太陽黑子結構部分顯示了太陽黑子黑色板面上獨特的立體視覺效果。據來自美國高空觀測臺天文學家布魯斯-萊特斯(Bruce Lites)博士猜測,這些結構的高度大概在200公里到450公里之間。照片中最小的可分解結構規模則大約在70公里左右。另外,我們也可以從面向觀測者的顆粒邊緣處看見無數明亮的光斑。

5、日全食時的壯觀日冕1980年2月16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高空觀測臺的研究小組於在印度帕勒姆拍攝到這張日全食的照片。而日冕照片則是用戈登-紐科克(Gordon A. Newkirk)研製的一套新攝像機捕捉到的,他所使用的這種專門的儀器可以通過放射過濾器,以紅光拍攝到日冕。過濾器能夠抑制住明亮的內冕,以便在同一張照片中顯示出光線更微弱的外冕。

6、金星穿越太陽日面2004年6月8日,美宇航局用TRACE衛星在金星開始穿越太陽日面時,捕捉到了這張不同尋常的照片

7、太Sunny斑和黑子2003年8月4日,科學家用衛星跟蹤衛星技術 (SST)捕捉到的太陽表面太陽黑子和光斑的壯觀照片。

8、太陽“地震”1998年5月27日,科學家觀測到生成耀斑的太陽震動。太陽耀斑在太陽內部產生震波,與地球上發生地震時產生的震波極為相似。據估計,這次震動釋放的能量大概是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能量的4萬倍,相當於地球上的11.3級地震。在一小時之內,太陽波飛行的距離相當於十個地球的直徑,之後活動強度就越來越小,最後蛻變為太陽色球層的狂暴背景。與以等速度向外執行的水波紋區別在於,太陽波在消失之前,從最初每小時2.2萬英里的速度向最高每小時25萬英里的速度逐級遞進的。

9、太陽的動態照片2005年6月27日伊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用紫外線成像望遠鏡歷時六天捕捉到這一太陽的動態照片。

10、高強度的太陽耀斑2006年12月13日,科學家用日出(前稱太陽-B)太陽觀測衛星成功捕捉到高強度的太陽耀斑的照片。這是那次太陽活動強度處於低谷時期所發生的最為劇烈的太陽耀斑之一。

11、太陽活動處於低谷時的日冕這是科學家拍攝到的太陽活動處於低谷時日冕的照片。兩個半球中的紅色代表溫度較高、較為活躍的區域,周圍則是低溫度低日冕的的等離子體(藍色和綠色部分)。大家可以注意到北極CROWN狀細絲、橫跨赤道的光環以及照片東南角的冕洞(日冕中那些輻射很弱、亮度比周圍小得多的區域)和北極上方一個更小的日冕洞。這張照片以偽色和三層合成顯示了日冕:藍色、綠色和紅色部分分別顯示的是171、195和284的波長。

12、太陽表面不規則的黑子和光斑2003年8月22日,科學家用衛星跟蹤衛星技術 (SST)拍攝到的太陽表面不規則形狀的太陽黑子和光斑.

13、水星開始經過太陽前方的情景2006年11月8日,美宇航局TRACE衛星在捕捉到的水星開始經過太陽前方的情景時的照片 .

14、太陽東側邊緣朝向地球的情景2006年11月11日,美宇航局用TRACE衛星在171波長下拍攝到的照片,照片顯示的是一個位於太陽東側邊緣的相當大的活躍區域轉向朝地球的半球時的情景。請大家留意該區域前緣細絲的低淺、黑色結構,以及該區域右側一些飄浮黑色物質和朝向右方下面的瞬間顯現的小區域。

15、太陽保持強度極低活動水平狀態2008年5月22日,美宇航局用TRACE衛星於拍攝到的太陽照片。由於太陽始終保持在強度極低的活動水平狀態,因此在盤面上只有很小一部分割槽域可以看到。細胞狀外形則是由一束束磁流形成,而磁流是在充斥著對流活動的超光斑網路的下衝區域中收集到的。

16、太陽活躍區上方的光環2001年1月1日,科學家拍攝到的在薄薄的光環在太陽活躍區上面如拱門一般呈現的壯觀景象。

17、日冕物質噴發擴散情景2002年1月8日,科學家用日冕儀 (LASCO)衛星拍攝的日冕物質噴發(CME)快速擴散的情景。在當時,日冕以每小時數百萬公里的速度向太空噴射了十億噸物質。這張C2照片已經被旋轉了90度,如此一來,大家看上去好像是日冕向下噴射物質。科學家將美宇航局遠紫外線成像望遠鏡在另外一天拍攝的太陽照片放大後,與這張C2照片重疊,這樣,它完全覆蓋到剩餘的盤面,從而也增強了視覺效果。

18、太陽表面磁場結構2003年8月22日,科學家用瑞典太陽望遠鏡在以H-alpha光波拍攝的太陽表面磁場結構近距離特寫照片。

19、噴發的突出物2008年9月29日,美國宇航局衛星觀測到了這次太陽突出物噴發給人視角衝擊的事件。這些突出物在幾小時裡先升起,後如瀑布一樣落下,看起來就像慢慢升起的一面紅旗,然後分離衝向太空。照片中我們看到的物質其實是溫度高達6萬度的電離氦。突出的那些物則是溫度相對較低的氣雲,它們懸浮於太陽表面,但是卻受到太陽磁力的控制。

20、月球從太陽盤面緩緩經過2007年2月25日,科學家拍攝到月球在從太陽盤面緩緩經過時的鏡頭。遺憾的是,這一幕在地球上卻看不到。科學家是在STEREO-B衛星在繞太陽軌道飛行時拍攝到這張照片的。美宇航局STEREO任務由發射於2006年10月的用以研究太陽風暴的兩顆衛星組成。目前,STEREO-B衛星距離地球約100萬英里,而它同月球的距離是它同地球距離的4.4倍,因此,照片中出現的月球相當於我們通常看到的月球大小的1/4.4。

21、太陽邊緣活躍地區處的耀斑2001年9月30日,美宇航局的STEREO衛星,在靠近太陽邊緣的活躍地區時觀測到一次強度不大的耀斑。我們可以看到,突出物的細絲飄浮在上面,絲般的黑色(溫度相對低)物質沿著場力線移動,接著擴充套件就形成了這種舞龍般的明亮輪廓。

太陽的誕生是太陽所在位置,有一顆恆星老年熄滅發生爆炸,生成的太陽系中的行星。受銀河系引力流的作用,爆炸點具有引力場的中心。具有動勢能最大臨界點,空間放出能量生成物質形成太陽。太陽是放出能量生成物質元素,太陽的品質是在每時每刻在增加。太陽是引力場的中心,它總得宇宙平恆,其實太陽沒有那麼大的品質,是引力場表現出的。太陽為宇宙平恆放出能量生成物質元素。

易得科技2020 02 12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全球變暖使科學家在北極發現新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