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球能影響人的情緒,甚至會引發一些自然災害的傳聞,已經存在了數個世紀以來。在許多文化裡,都有將一些與人類有關的現象咎於月球的傳統。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致力於研究月運週期會如何影響人類和許多其他動物的行為。
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月球繞地球執行的週期,可能確實會對人類的一件重要事情產生影響,那就是我們的睡眠。這篇發表在近期《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透過對大量生活在鄉村和城市的人的睡眠進行調查,發現了明確的隨月運週期變化的睡眠週期性波動模式。
在這項由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教授Horacio de la Iglesia所領導的研究中,他們提出假設,認為在月光充足的夜晚,睡眠會受到抑制,且這種效應在沒有電的社群會更強,因為這些社群會更加依賴的月光在夜間提供照明。的確,在人造光源出現之前,月光幾乎是唯一可用來刺激夜間活動的光源,不過關於月相能否調節睡眠時間,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為了檢驗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對98名生活在阿根廷福爾摩沙省的3個不同的Toba/Qom社群的人,以及464名美國西雅圖地區的大學生的睡眠情況進行了調查。Toba/Qom是在地理上分佈廣泛的土著社群,他們曾經只以狩獵採集為生。這些社群有著相同的歷史,但現在各自生活在非常不同的城市化水平下。
在研究開展期間,3個Toba/Qom社群的供電情況各不相同:一個是在城市中有著良好供電情況的社群;一個是供電狀況有限的鄉村社群;還有一個是完全沒有供電的鄉村社群。
所有的參與了這項睡眠研究的來自Toba/Qom社群的居民以及西雅圖的大學生,都被要求在手腕上佩戴一支活動狀態記錄儀。接著,研究人員對Toba/Qom社群的參與者進行了1~2個月的資料追蹤,對大學生進行了1~3周的資料追蹤。這從資料收集角度來看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因為在此之前,這類研究都是基於在實驗室中獲取的睡眠記錄,沒有過這種長時間地對每個參與者的睡眠進行完整記錄的資料。
在分析和評估了這些睡眠資料之後,研究人員將這些資料與月運週期進行比對。結果發現,對於每一個群體,他們的睡眠模式都明顯受到了月運週期的影響。對於3個Toba/Qom社群的參與者來說,在29.5天的月運週期內,表現出了相同的睡眠波動模式。根據社群的不同,總睡眠時間在月運週期中平均變化46到58分鐘,就寢時間大約波動30分鐘。
此外,研究人員還觀察到,較少使用電燈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月運週期的影響。在沒有電的社群裡,人們在黑暗的夜晚比月光充足的夜晚多睡25分鐘;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有照明用電但供電情況有限的社群的人,在黑暗的夜晚會比月光充足的夜晚多睡19分鐘;而有充足的供電照明的社群的人,多睡11分鐘。平均而言,在滿月前的3~5天,這3社群中的人的就寢時間最晚,睡眠時間最短。
在分析了西雅圖地區的464名大學生的睡眠資料後,他們發現了相似的波動模式。這讓他們非常驚訝,因為這意味著,雖然這種睡眠波動對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人沒有那麼明顯,但卻是普遍存在的,與供電與否沒有關係。這表明我們的自然晝夜節律在某種程度上與月運週期的各個階段同步,或者與之相關。
總的來說,那些睡得最晚睡得最少的夜晚,就發生在滿月前夕。在那幾天,黃昏過後有更充足的自然光,隨著滿月的接近,上弦月越來越明亮,並且通常在下午晚些時候或者晚上較早的時候就升起了,高高地懸掛在日落之後的夜空中。雖然滿月之後的殘月也能發出明亮的光,但月亮在這些夜晚的升起時間很晚,充足的月光出現在午夜。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觀察到的模式是一種使我們的祖先能夠利用隨月運週期變化的自然光源的先天適應。我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知道,在每個月的某些夜晚,月亮能成為重要的光源。
de la Iglesia補充說,月球的這些影響也解釋了為什麼電會導致我們的睡眠模式發生變化。一般來說,人造光源會在某些方面打亂我們先天的生物鐘,它讓我們晚上睡得更晚,睡得更少。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另一種睡眠模式,它以15天為週期,圍繞著新月和滿月調節。但這種半月效應不是很明顯,只在兩個Toba/Qom鄉村社群才明顯顯現。因此對這種效應的描述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加以證實。
研究人員認為,新發現的月運週期效應將對睡眠研究帶來積極的影響。關於月相會如何影響睡眠一直存在很多的猜疑,新的研究證實了這種效應,但未知的問題還有很多。未來,關於這類研究的中心或許將會集中在,這種效應是如何透過我們先天的生物鐘發揮作用的,是否還有其他影響睡眠時間的因素等等。
https://www.washington.edu/news/2021/01/27/moon-sleep/
https://www.aaas.org/news/moon-cycles-exert-influence-menstruation-and-sleep-patterns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5/eabe0465
封面圖:Syaibatulhamdi /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