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的定義
“半導體”是一種導電性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物質。一般的,我們用電導率(δ)來衡量材料的導電效能,電導率越高,導電性越好。與電導率相對的是,我們用電阻率(ρ)來衡量材料的絕緣效能,電阻率越高,其導電性越低。電導率(δ)與電阻率(ρ)的關係為:δ=1/ρ
通常,半導體的電阻率分佈在10^-4至10^8 Ωcm之間,導體(金屬等)的電阻率分佈在10^-8至10^-4Ωcm之間,絕緣體(橡膠等)的電阻率分佈在10^8至10^18Ωcm之間。
本徵半導體與摻雜半導體
“本徵”(intrinsic)這個術語指的是某種材料處於純淨狀態,未摻雜其他物質。而本徵半導體,顧名思義就是天然具有半導體特徵特性的材料。在自然界中,我們已知的本徵半導體元素只有兩種——矽(Si)和鍺(Ge)。除此之外還有幾十種化合物材料,例如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等。半導體材料在其本徵狀態時是不能用於固態器件的。
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
在矽或鍺中摻雜了磷(P)、砷(As)或銻(Sb)之後,就被叫做n型半導體。第IV族的矽有四個價電子,第V族的磷有五個價電子。如果在純矽晶體中加入少量磷,磷的一個價電子就可以作為剩餘電子自由移動(自由電子)。當這個自由電子被吸引到“+”電極上並移動時,就產生了電流流動。
n型半導體中自由電子的形成
p型半導體是指摻雜了硼(B)或銦(In)的本徵半導體。第III族的硼有三個價電子。將少量硼摻雜到矽單晶後,在某個位置上的價電子將不足以使矽和硼鍵合,從而產生了缺少電子的空穴。在這種狀態下施加電壓時,相鄰的電子移動到空穴中,使得電子所在的地方變成一個新的空穴,這些空穴看起來就像按順序移動到“–”電極一樣。
P型半導體中空穴的形成
化合物半導體
除了矽,還有結合了第III族和第V族元素以及第II族和第VI族元素的化合物半導體。例如,GaAs(砷化鎵)、InP(磷化銦)、InGaAlP(磷化鋁鎵銦)等通常用於高頻器件和光學器件。近年來,InGaN(氮化銦鎵)作為藍光LED和鐳射二極體的材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SiC(碳化矽)和GaN(氮化鎵)作為功率半導體材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關注和商業化。
典型的化合物半導體
第II-VI族:ZnSe
第III-V族:GaAs,GaN,InP,InGaAlP,InGaN
第IV-IV族:SiC,SiGe
PN接面
p型和n型半導體之間的接觸面即稱為PN接面。p型和n型半導體鍵合時,作為載流子(電流載體)的空穴和自由電子相互吸引、束縛並在邊界附近消失。由於在這個區域沒有載流子,所以它被稱為耗盡層,與絕緣體的狀態相同。在這種狀態下,將“+”極連線到p型區,將“-”極連線到n型區,並施加電壓使得電子從n型區順序流動到p型區。電子首先會與空穴結合而消失,但多餘的電子會移動到“+”極,這樣就產生了電流流動。
PN接面的形成
PN接面的特點可以簡單分成以下幾類。
從PN接面的結構中不難看出,要想PN接面導通形成電流,需根據其內電場方向反向施加一個更大的電場。即P接正極,N結負極,可抵消其內部電場,形成電流(單向導通)。正向施加電場,則PN接面內電場增強,僅少量電子透過(反向飽和)。當正向電場強於某一個數值,電子能量強度過大,會擊毀其內部共價鍵,導致釋放更多的空穴和電子,此時PN接面被擊穿變為導體(擊穿導體)。這三個特性,是二極體和積體電路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物理特性。所有以電晶體為基礎的大規模積體電路都沒有例外。二極體就是基於PN接面單向通導的原理工作的。而一個PNP結構則可以形成一個三極體,裡面包含了PN和NP兩個PN接面。二極體和三極體都是電子電路里面最基本的元件。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