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如果沒有木星,地球上可能就不會有複雜的生物。這要從太陽系的結構說起,我們一般來說看到的太陽系模型都像下圖那樣,就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等依次排開。
從引力的角度來看,在太陽系的行星之中,木星是絕對的主宰。
在太陽系內類似6500萬年前的那種小行星還有很多很多,它們大都集中在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內,但極個別“流浪小行星”並沒有固定的軌道,這意味著它隨時都有可能撞上其他行星。
1994年的彗星“蘇美克列維9號”在運動中被木星引力吸引後撞向木星,以21萬公里的時速進入木星南半球並在途中解體為21個小碎塊,科學家們估計這一列由21個碎塊組成的“彗星項鍊”的威力達到了6萬億噸TNT,這個數字是當時全球核武當量總和的750倍。
在太陽系的小行星就有可能在太陽的引力下往太陽的內側運動,那就有一定的概率會砸到地球。但我們也知道,地球很少有小行星撞擊,而且即使有隕石撞擊,大多個頭都很小。
那為什麼這樣的事情很少見呢?
這其實就和木星有關,木星正好在小行星帶的外圍,由於它的引力也十分巨大,因此,它對小行星帶的天體是有牽制作用的,而且是迫使這些小行星不向太陽內側運動的一種牽制力。
有人認為這一切都是“設計好的”,但科學家們絕對不會相信這類“宿命論”,在他們看來地球之所以沒有再遇到嚴重的小行星撞擊是由於38萬公里外的月球和6.3億公里外的木星,正是它們為地球擋住了有威脅的小型天體。
如果這個猜想得到了更多的證據得以被證實的話,那麼在地球形成的初期,木星就起到了“助攻”的作用,因為在木星再次回遷經過小行星帶的時候,將小行星帶中冰質的小天體撞飛,大部分掉入了內太陽系中,並撞擊地球表面,給地球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