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採訪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被測試物件大多是在復旦大學後勤部門工作的打工仔和打工妹,鮮有在校的大學生。

事實上,參與專案培訓的在校大學生並不少,但真正被成功誘發出特異功能的大學生卻相對較少。

“大學生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他們對科學的認知,讓他們不由自主地在內心深處,不相信甚至牴觸培訓導師發出的任務指令。”邵教授介紹說,和大學生相比,這些來自後勤部門的年輕人受教育程度較低,心中的條條框框比較少,他們對大學教授發出的指令深信不疑,也就更容易被誘導和激發出人體潛在的特異功能。

我們的習慣是:你顯一個神蹟,我就有信心。可這個世界的真相或許是:你要有信心,就會有神蹟。(網路漫畫)

那麼,復旦大學人體資訊科研小組是如何開發人體潛在異能的呢?

方法並不神秘。

邵來聖教授介紹說,我們要求參與培訓的學員,輕輕閉上眼睛,努力看向額頭前方,慢慢地眼前就會出現一塊發亮的螢幕。這個螢幕可以顯示出別人傳過來的資訊,也可以將自己想要傳送的資訊“寫到”螢幕上傳送給別人,當然也可以透過觸控一個字條,將肉眼未見的那張字條上的字,顯示在“螢幕”上,等等。

透過長期反覆的訓練,有些學員成功被激發出潛在的異能,比如能準確的進行思維感測,能隔空搬物或隔空折斷小物件等等。

“我們經常對那些成功的學員予以適當的刺激。”據邵來聖教授介紹,在訓練中,如果有學員準確的完成了任務,就會給予5元、10元不等的獎勵,這不僅能更好的激勵學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還有利於加深學員對導師的信任,在潛意識中強化學員對自己“異能”的固化。

邵教授的話,在隨後和被測試者的對話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

測試女一號:沒想那麼多,按老師說的做唄,還有機會多賺點錢。

測試女一號:把你寫的數字在腦子裡顯示出來。

測試女一號:想著發出去就行。

測試女二號:就是在額前那個螢幕上看到的。

測試女二號:後面的數字看不清楚。

測試女二號:看不出來。

測試男:沒那個感覺啊。

測試男:差不多吧,如果成功了,自己心裡是有感覺的,就是你說的那麼一動,就知道可以了。

測試男:不行,我們知道搬出去了,也能知道大概是什麼地方,但沒辦法說搬到指定地點。

測試男:在熟悉的地方,大多都能找到的,也有沒找到的。

採訪計劃就此泡湯。

儘管後來這個研究專案解禁了,但我一直沒找到機會再去跟進一下。

寫這篇文章時,我特意搜尋了一下,希望瞭解邵教授他們的最新情況,結果剛剛知曉,邵教授已於十多年前就已離去,心裡十分難過。

儘管過去了將近三十年,但邵教授向學員介紹我是個作家時的場景,我和參與測試的幾位學員聊天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隨著採訪計劃的泡湯,我也未能給研究專案籌集到一分錢資金,如今卻已經天人兩隔,再無機會了。

悲痛且遺憾。

謹以此文,紀念尊敬的邵教授!

7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人類有可能實現“時光倒流”嗎?科學家給出了最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