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結論很可能剛好相反:病毒連續變異更容易讓疫情加速終結。

媒體對於這一訊息普遍持擔憂態度,甚至給出“新突變可能會幫助病毒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之類的猜測性“解讀”。

每當病毒出現新的變異,在科學界給出結論之前,媒體的解讀總是基於新變異會惡化疫情的可能性上,包括會不會更易傳播、更致命,是否能逃避透過自然感染或疫苗產生的免疫保護,是否對中和抗體不再敏感等。甚至有些專家也依據這些可能性建議政府和民眾採取相應防疫措施。

這些擔心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人類對未知的恐懼。那麼病毒在疫情中的變異有沒有規律?通常是朝更致命還是相反方向?

圖片:CFP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傳染病大流行,在區域性或者全球導致慘重的後果,甚至改變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程序。但無論是14世紀始發於中亞並擴散到歐洲、導致流行地區三分之一人口死亡的黑死病,還是百年前奪走數千萬性命的1918全球流感大流行,最終都被終結。用積極的話來形容,那是人類最終“戰勝”了疫情。但事實上,現代醫學出現之前,每次疫情終結都是人類和病原的“妥協”:許多人因染疫而死亡,生存下來的人們獲得了免疫。

如果我們做進一步的微觀分析,會發現1918年的流感病毒,以及上世紀50-60年代導致全球數百萬人死亡的流感病毒,疫情的終結都是因為這些病毒對人類的威脅逐漸變小,致命性降低,從而被歸入了季節性流感病毒。2009年H1N1大流行對青壯年和兒童造成的危害相對比老年人嚴重,一種推測是老年人還保留著對上世紀50-60年代病毒的“記憶”,對老年人尚存一些保護。

新冠病毒是否會遵循類似的規律?英國和南非最近出現的新變異株,似乎向更易於傳播的方向進展,但其毒力是否有改變,目前尚無結論。那麼,病毒在進化過程中,會不會出現傳染能力和毒力雙雙增加的變異株?

就此問題,科學界一直沒停止爭論。基於對歷史上一些傳染病大流行的認識,出現過多種假設並建立過多種理論模型。

其中一種較為流行的認識基於生物進化論。透過對多種病原在相應疫情中的行為觀察,越致命的病原,其傳播的可能性越小,如埃博拉和SARS病毒。究其原因,是因為感染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病和死亡,病毒難以隨著感染者的社會活動被有效傳播。反之,如果一種病原非常容易被感染的宿主傳播,其毒力必然不會太強。這是自然選擇學說(適者生存)在病原和宿主關係上的體現。另一方面,人類對某種病原從不適應到適應的程序中,該病原的毒力通常也會降低,這也是病原適應宿主的過程。

這種基於自然選擇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僅存在於人類群體,動物世界也是如此。上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為控制影響該國農牧業的數量眾多的野兔,引進了粘液瘤病毒,該病毒對野兔有較強的致死性。病毒的傳播殺死了很多兔子,導致兔子種群急劇下降。但剩餘的兔子對病毒產生了抵抗力,粘液瘤病毒的毒力下降,兔子種群數量回歸,最終兔子和病毒處於“和平共處”的平衡狀態。

上述自然進化理論是否適用新冠病毒?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傳播越來越廣泛,其毒力可能會下降嗎?

圖片:CFP

最近公佈的武漢地區新冠血清學檢測結果表明,實際感染過新冠的人數可能是檢測確診人數的10倍之多,這些感染者中相當一部分可能屬於無症狀情形。這點也得到其它國家和地區新冠感染資料的支援,近來在河北和東北地區發生區域性疫情中也發現了較大比例的無症狀感染者。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疫情中的無症狀感染者要遠遠多於表現症狀的人,因為更多是有症狀的人才去進行檢測。

感染新冠的人能夠在出現任何症狀之前先感染他人,這種“狡猾”的傳播方式很可能是新冠病毒毒力減低的結果。根據自然選擇學說,如果一款新冠變異株導致更多的人感染但不表現症狀,這種變異株在傳播上將會更有優勢。因此,對比分析無症狀感染者的毒株型別,以及分析那些傳染性更高的變異毒株的毒力是否有變化,對理解新冠病毒是否符合上述提到的自然選擇學說都有價值,對下一步疫情防控策略的制訂也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傳染率和毒力隨著疫情發展雙雙降低,不一定是病毒的改變所致,還存在一種可能,新冠病毒傳染性和毒力不變,改變的是宿主的免疫狀態:一批最易感的人不幸死去,隨著感染人群的擴大、尤其是疫苗接種的普及,人群整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狀態在不斷提升。

所幸的是,疫情開始不到一年,已經有多款高效疫苗獲緊急使用批准,使得靠疫苗達成群體免疫成為可能。

疫苗不是為了徹底消滅病毒(不能總期望如天花一樣的特例),群體免疫也不能完全讓人免於被新冠病毒感染。以疫苗等手段防控的目的是和自然感染一起,最終把疫情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不至於出現大流行。儘管已經出現了多個變異株,南非其中的一個變異株對疫苗產生了部分抵抗,但與流感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相對穩定,完全逃逸中和抗體保護的機率並不大。也就是說,安全有效的疫苗仍然是擺脫新冠大流行的最佳手段。

隨著我們接受了新冠病毒可能永存人間的事實,我們的防疫策略需要參照冬季流感疫情來管理。即使疫苗沒有長期的保護,也可以透過定期的加強免疫接種保護重點人群。這不僅是因為病毒會變異,也因為我們從感染和疫苗接種中獲得的免疫力可能會減弱,尤其是還有各種基礎疾病、同時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

只有未來我們達到這樣的結果,才是新冠大流行的終結。即使到那時,新冠病毒的一些變異株仍將繼續傳播,但其表現更可能會如同其它幾種歸入普通感冒病毒的冠狀病毒,會有區域性、小規模、季節性或致命的疫情偶發,但我們不再會陷入恐慌和承擔恐慌的後果。

人類面對疫情,總是試圖做最大努力的干預。縱觀過去一年多世界各國(包括科學最發達的、特朗普治下的美國)干預疫情的措施,可以說亂象叢生,以至於很難得出結論,哪種措施在遏制疫情方面最有效。疫情終將過去,基於科學的防控手段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損失,不合理的防疫措施則不僅無助於終結大流行,還可能拉長這個過程。(作者為生物學博士)

——————

9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15天一項發明的愛迪生